2.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图“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2.(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不发愁。”与这首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有企业改革
C.“大跃进”运动 D.“一五”计划的完成
3.(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中)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4.(2021·广东中山·八年级期中)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钱文革、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周跃进、孙建国、钱文革、刘援朝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5.(2021·广东·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八年级期中)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先进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 B.廉政为民 C.刻苦钻研 D.居安思危
6.(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导致下图中B点到C点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7.(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期中)“拄棍当舟渡,风雨每辞家,怀中拥抱兰考,口里啖狂沙,一己沉疴不顾,三百荒丘尽踏,劳瘁任交加,心血化甘露,浇灌泡桐花,真公仆,好榜样,铁生涯……”这首发表于《诗刊》上的《水调歌头》歌颂的是( )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8.(2021·广东茂名·八年级期中)下列各项,与我国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无关的是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认识不清
C.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D.苏联撕毁合同
9.(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中)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0.(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C.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结束了
11.(2021·广东·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八年级期中)“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2.(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中)“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3.(2021·广东韶关·八年级期中)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14.(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某地一大宅院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
15.(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61年提出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一五计划
C.农业生产合作化建议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6.(2021·广东韶关·八年级期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A.大庆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艰苦奋斗精神
17.(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D.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8.(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9.(2021·广东·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雨露学校八年级期中)有诗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撞击着我们的灵魂,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他们的先进事迹出现在
A.一五计划轰轰烈烈建设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新中国建设十年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0.(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这次大会”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五大
21.(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期中)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能够正确反映该县这一时期人口变动的选项是( )
A. B.
C. D.
22.(2021·广东·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八年级期中)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由于( )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苏联撕毁合同
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作家莫言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这段描写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场景( )
A.四五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24.(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25.(2021·广东·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八年级期中)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6.(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27.(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中)观察下图,导致我国1960年出现图中所示的特殊的人口状况的原因是
A.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8.(2021·广东茂名·八年级期中)有关人民公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B.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D.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29.(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读史之所以使人明智,是因为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历史,懂得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你认为是下列哪一项
A.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发展 B.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C.成功与失败并行,经验与教训同在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0.(2021·广东茂名·八年级期中)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十年浩劫,它给党和人民提供的深刻历史启示是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③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④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31.(2021·广东韶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材料三:
(1)材料一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图一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哪一失误?
(4)分析指出材料三中图2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2.(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三大改造高潮中发生的一些失误,虽然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毕竟是次要的,它同这场社会变革所取得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1)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依据政府颁布的哪一文件进行的?这一“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何处?
(2)材料二中的内容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请举出这一时期在工业方面所取得的两项建设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3.(2021·广东·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雨露学校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特点?这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了什么运动?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34.(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中)民主和法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尤其共产党人不懈追求并为之努力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材料三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四 大事记(如下)
1979年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0年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1982年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9年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第五条第一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历史功绩?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会议通过的宪法名称及其性质。
(3)材料三中的现象出现在什么特殊背景下?这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什么问题?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结合材料三和四,说说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35.(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十亿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灵层面的,只有那些经历过这次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根据当时我国的新形势,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图(a)和图(b)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它们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3)请写出材料三图片中三位英雄模范的名字,他们分别被人民赋予了什么称号?
(4)材料四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指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的人物是谁?
(5)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的“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可以看出1958年水稻亩产量超过2500斤,这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严重浮夸的表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与题干材料相关的是大跃进运动。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957—1960年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受“左”倾错误影响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故选C。
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时期是1950--1953年;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1966年--197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A
【解析】
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6.B
【解析】
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经济水平大幅度下降。1958年以来,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选项B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是指从1953年——1957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的开展是指1953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为了整治兰考县的盐碱地,焦裕禄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故D正确;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人物,故排除A项;王进喜是石油工人,故排除B项;邓稼先是科学家,故排除C项。故选D。
8.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阶段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是在1958年之后,因此与我国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无关的是D项,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本题需要结合八字方针实施的背景进行解析,1958年到1960年我国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
10.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选项中BCD三个都属于对历史当时的某件事或者某个现象的描述,排除, BCD不符合题意;A项的表述不是描述某件事,而是对“一五计划”的意义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观点,属于“历史结论”,故A正确。故选A。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全国的经济、民主、法制、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2.B
【解析】
材料中对花生的描述是一种虚报产量的行为,它是发生在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故选B;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文化大革命发生时间是1966年到1976年,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要抓住材料文字的特点,由浮夸描述而联想到大跃进运动,而时间“50年代”则坚定判断B的信心。
1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 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A项是文革结束后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文革时期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4.A
【解析】
依据题干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上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探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多快好省”时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约发生在1958年,是“左”的思潮的错误泛滥,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7.B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是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综合起来,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活发展。故选B。
18.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的失误,其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客观经济的规律,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所以从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项正确;ABC项不是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得到的主要经验教训,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是解放军的好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面临内涝、风沙、盐碱三大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已经患了癌症,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和安装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得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雷锋、焦裕禄和王进喜的事迹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一五计划轰轰烈烈建设时期是1953年—1957年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时期是1950年10月—1953年7月,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开始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C
【解析】
根据题干“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指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C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七大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1.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1965年期间,我国在1959年到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B
【解析】
此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③项苏联撕毁合同是与题干并列的,不是因果关系,故应排除与③有关的选项. 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2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党政机关遭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民主和法治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C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24.D
【解析】
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的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导致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挫折;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重新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AB项;文化大革命到1966年才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又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了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与图表相关的史实。
26.B
【解析】
此题为归纳性选择题,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铁人” 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人物的事迹中归纳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是我国创业的开始时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当时的时代特征, 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C
【解析】
依据示意图信息可知,人口死亡率最高点和自然增长率最低点是在1960年,这个时间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时期。当时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导致死亡率提高和自然增长率降低,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50—1953年,排除;B项发生在1953—1956年,排除;D项发生在1966—1976年,排除。故选C。
28.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原因,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这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所以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9.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的变化,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因此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最准确而突出的特点是成功与失败并行,经验与教训同在,C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的挫折,故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发展不是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1976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不是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十年浩劫,它给党和人民提供的深刻历史启示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所以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1.(1)①优先发展重工业(或:重工业投资比例最高)②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回答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可)。
(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大跃进”运动
(4)“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回答为文化大革命也可)
【解析】
(1)根据重工业投资比例58.2%可知,“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作用:根据所学,从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等分析回答。
(2)变化:农民、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
(3)根据“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可知是“大跃进”运动,反映的是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
(4)图2反映1966-196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逐步下降,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32.(1)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这个新生政权。
(2)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可知,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依据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巩固了新中国这个新生政权。
(2)依据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等。
(3)依据材料三“它同这场社会变革所取得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可知,材料三中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依据材料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可以看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由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
33.(1)①状况: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②措施:“一五”计划。③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①特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②事件:三大改造。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①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危害: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根据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种经济成分的特点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 1958年,……‘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内乱。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人权被践踏。
(4)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依法治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通过的宪法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此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依据材料三“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现象反映了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结合材料三和四可知,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的教训有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依法治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35.(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图(a):王进喜——“铁人”,图(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图(c):雷锋——解放军好战士
(4)“文化大革命”;刘少奇
(5)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应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要健全民主与法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上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党和国家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的一个标志是浮夸风。题目体现的就是大跃进运动的浮夸风。根据材料“公社食堂好,吃饭不花钱”可知,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王进喜,他是油田工人,带来钻井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眼井,被誉为“铁人”。图(b)是焦裕禄。他是河南兰考县的县委书记。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图(c)是雷锋。他是解放军战士。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从1966年开始,持续了十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革”中最大冤案。
(5)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问题的探究可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应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要健全民主与法制。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