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你知道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吗?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学习目标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讯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
外交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2: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建立之初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内容讲解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奉行外交 新政策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方针: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人捣乱。
——巩固了新中国的
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无产阶级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
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知识拓展
合作探究
思考:近代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
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区别是什么?
基本特征 主要区别
近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国家是否独立;社会性质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南京条约》签订仪式
《马关条约》签订仪式
《辛丑条约》签订仪式
近代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图
友好
敌对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1950-1953年中美在朝鲜进行了军事较量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一:1949年-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思考:材料一的数据变化及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 是什么外交政策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局面:
中国外交出现困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少)。
材料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形势图
政策:一边倒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对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提出:
2.内容:
你能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找出体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特征的词语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播放视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核心和基础
保证
目标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
周恩来总理与吴努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发展:
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影响: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当代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着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平等现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与这种现象相对立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它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召开背景: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概况:
(1)召开地点、时间:
(2)中国代表:
(3)特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
——万隆会议
也称亚非会议
3.困难:
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尼。台湾特务机关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11人遇难。
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一些国家在美国怂恿和蛊惑之下把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污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此时的中国代表团该如何化解矛盾与分歧呢?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播放视频:
4.结果: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亚非人民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维护民族独立与和平共处、加深各国间友谊的精神。
“万隆精神”
2015年4月24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
1955年4月18日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求同)……那就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在经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材料二:
(存异)……大家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
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同
异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思想意识不同
1956年-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 49 54 69 87 88 95
思考: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了什么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哪些重大事件有关
合作探究
局面:
中国外交出现新突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事件: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
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基础巩固
1. 【2021·东营】“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从中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共赢共享的理念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C
2.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不包括(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一团和气解决所有争端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
3. 【2021·怀化】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之所以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改善中美关系 D. 改善中日关系
B
能力提升
1. 【2021·贵港】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 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
C. 被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接受和支持
D.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向世界传递出一个负责任国家的气度和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印度、缅甸所确认的原则。概括这一原则产生的影响。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结。……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
——摘编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4.19)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所提出的方针。概括指出亚非国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方针:“求同存异”方针。
相似点: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不同点: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