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鼓掌 屠杀 恐布 赋予
B.署假 蛮横 毒手 遭遇
C.卑污 无耻 政协 祈祷
D.疯狂 垮进 遭受 卑鄙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②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③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引用 反复 B.反问 比喻 反复
C.反问 引用 反复 D.设问 比喻 反复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B.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生僻字》,还是《雪绒花》,还是莫扎特的作品呢?
C.孔子担任中都宰后,全面推行“德政”“礼治”,史书说他“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D.23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创新表达,用电视语言彰显了中国典籍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B.今年桂林市“3 15”行动集中销毁了大约3000件左右的伪劣产品。
C.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社会安定、国家发展,也关系民众身体健康,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D.毕业典礼上,回望曾经的初中生活、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学生们感慨万千,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挺好》将一些原生家庭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过于触目惊心,又过于真实。
B.阳春三月,汶上莲花湖湿地公园的杏花、桃花、梨花争相开放,观看者趋之若鹜。
C.千百年来中法两国文明在时间的长河里奔涌交汇,中法两国文明的对话也是鳞次栉比。
D.主席台上,站在王老师左边的是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7.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喜迎亚运,火炬先行,2021年9月10日,在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2022年杭州亚运会公布火炬形象。 。
①它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
②另外,其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运动员的力量感和汇聚态势。
③火炬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④色彩上,上半部分为丹桂金,从腰线往下渐变为亚运主题色虹韵紫,造型庄重大气。
⑤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由外向融合的运动员力量感和汇聚态势。
A.③①④⑤② B.③④①⑤② C.①④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二、语言表达
8.演讲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写法分析】语段中的三个“你们……”构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质问的语气,让读者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愤怒的力量直入心扉。
三、综合性学习
9.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汉语方言,在广东中西部、广西东南部、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等地区中广泛使用。粤语历史悠久,如粤语中“利市”(利是)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粤语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对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的称谓“越”或“粤”。隋唐以后“越”多用于江浙地区,“粤”多用用于岭南两广。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而用粤语来读则特别有韵味。
(1)给“粤语”下个定义,不超过38字。
(2)根据对联常识和材料内容,将下面的六个短语组成一副对联。
历史悠久 使用广泛 韵味长 风貌正 入耳 开口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最后一次讲演》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
②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热烈的鼓掌)……
④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⑤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0.文章①段演讲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11.“他们制造……你们还有几天”中,“他们”“你们”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12.说说你对第③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理解。
13.如果请你在演讲比赛中朗读《最后一次演讲》,你认为应该表现出这篇演讲词的什么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水缸里的乾坤
曹伟明
①我小时候曾寄养在外婆家,这是一个江南的历史文化古镇。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①。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铺天盖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装满着清水,盛着稻谷,腌制着咸菜……浸满了水乡人家的酸甜苦辣。
②在我的眼中,这些缸甏,是伴随外婆一生的宝贝和功臣,让她的生活有了灵动的烟火气息。一担担水,由外婆从清澈的河埠头,颤悠悠地挑进厨房,倒入缸中,随着水珠的飞溅,将明矾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积淀了一些黄白色的渣滓,让缸中的清水愈发澄白透亮。这时,外婆往往喜欢站在水缸边,笑眯眯地探照自己,让明净的缸水倒映出她朴素自然的脸庞,外婆说:照脸更要照心,让自己的心灵如清水般明净。
③米缸,更是盛放着外婆家的希望。那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张。精打细算的外婆总是担心我的米粥口粮,那盖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来移去,用手摩挲抚摸,精打细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饥饿时代老鼠们疯狂的侵袭。
④每当秋末冬初,外婆总是从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②和青菜,用水洗净,曝晒在绳子上、竹篱笆上。当水灵灵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叠放在缸里,让我洗净双脚,抱我进缸,踩在撒满白盐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进家中祖传的大石头压好。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缸口。外婆还用小缸,放进黄土,拌上盐水,和成黏稠的泥浆,把青青的鸭蛋埋进去。到时候,不管是金黄的雪里蕻,还是土黄色的咸鸭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变成佳肴,让我尝到舌尖上的快乐。
⑤外婆对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养过黄鳝、鲫鱼和黑鱼等河里的水产品。有时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净的茄子等蔬菜扔进水缸用于保鲜,犹如现时的冰箱。尤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会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养上亭亭如盖的荷花,让家中增添了诗性和美感。后来,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⑥“穷灶门,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实”。水缸犹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让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亲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水缸必须完好,水质必须清澈无尘。她还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几近放倒的水缸中,让我将身子探进缸里,仔仔细细地擦洗水缸。
⑦平时,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养着几只像我拳头大小的田螺。外婆说,田螺可以吸纳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对我来说,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机,当我看到田螺们伸展身子,沿着缸壁慢慢爬上来时,心中很是兴奋。外婆还给我讲述了美丽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奋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声色的女神。
⑧爱干净的外婆,常常把水缸盖严严密密地盖好,防止灰尘和飞虫的进入。然而,每当夜色朦胧月圆月缺之际,我总是调皮地把那大水缸的盖子掀开,水中会倒映出月亮影子,时而弯弯,时而圆圆,阴晴圆缺,让我着迷。到了八月半,外婆还会对着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丽倒影,供拜月亮,让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忘却了生活的劳累和烦恼。
⑨外婆的一生,总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艰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别样乐趣和光鲜,给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样的文化记忆。同时,水缸也储藏了她对人间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实与贫寒,勤俭与期盼,在火与土炼就的缸甏中,在外婆与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温厚质朴、勤劳仁爱的传统人文精神。
⑩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丰富而又多彩。
【注释】①甏(bèng):瓮,坛子。②雪里蕻(hóng):芥菜的一种。
14.默读文本,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5.本文语言“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请根据提示,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菜缸口。(“总是”一词表达了外婆怎样的心理?)
16.结合语境,补全对话。
小江: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写外婆用水缸养殖水产品,一个简略,一个详细,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17.小文想把这篇文章转载到江南文学社的微信公众号上,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小贴士,帮他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文章标签。
民风民俗 文化精神 乡音乡情
小贴士
①文章标签是指可以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譬如文章主题、描述对象等。
②采用的标签要严格符合文章主题,用词简单精练。
③精准的标签可以更清晰地将文章归类从而更精准地推荐给相应的目标人群。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8.榫卯有哪些功效?
19.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20.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②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2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A.①句是设问而非反问,③句是反复。利用排除法作答。
4.B
A.引号也有停顿的作用,句中连续引用,中间的顿号应删去;
C.“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是不完全引用,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D.“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是大会的主题,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故选B。
5.A
B.成分赘余;可删去“左右的”或“大约”;
C.语序不当;可将“影响社会安定、国家发展”与“关系民众身体健康”互换位置;
D.否定不当;将“不生出憧憬”中的“不”删去;
故选A。
6.A
A.“触目惊心”意思是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本句用来形容一些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严重,使用恰当;
B.“趋之若鹜”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本句用来形容观看者欣赏美景,不恰当;
C.“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本句用来形容两国文明对话多,不恰当;
D.“莘莘学子”意思是指众多的学生。本句用来指一个学生,不恰当;
故选A。
7.A
③火炬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紧随上句内容:从总体上介绍了火炬的寓意、特点;
①句从外形,④句从色彩,介绍火炬特点,是分写,局部介绍;
⑤整体轮廓曲线犹如手握薪柴,在动静之中迸发出由外向融合的运动员力量感和汇聚态势:又从整体上介绍其外形特点;
②介绍完特点之后,本句从另一方面,即火炬的设计灵感,来介绍火炬。
故其正确顺序应为;③①④⑤②。
故选A。
8.【例文】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样”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9.(1)示例:粤语是广泛使用于粤桂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的一种保留着大量上古汉语特点的方言。
(2)示例:历史悠久开口风貌正 使用广泛入耳韵味长(“风貌正”与“韵味长”位置固定,其他对应的短语也可以互换位置。)
10.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
11.“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罪行,流露出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变为“你们”则是对敌人直接正面的揭露,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直接向敌人发起进攻。
12.用“一个”和“千百万”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强大,表达了讲演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革命必胜的信念。
13.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注重语气的使用,要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爱读出来。
14.①用缸水照脸照心②解决温饱并尝到舌尖上的快乐③让平淡的生活多了诗性和生机④对着水中的月影祈福
15.“总是”有“一直”的意思,表达了外婆做腌菜时内心的踏实满足,对食物心存敬意,对未来充满期盼。
16.前者略写是因为它仅仅是对上文外婆勤劳能干、富有生活智慧、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补充,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而后者除了写外婆勤劳聪慧之外,还重点表现外婆心灵的美好与纯净,精神层面上的富足。
17.示例:选文化精神。文章通过“水缸”这个独特的窗口,向我们展示了机智巧思、通达权变、明澈澄净、温厚质朴、勤劳仁爱的江南文化精神。外婆用她的勤劳与智慧,利用水缸抵御鼠袭、腌咸菜、腌鸭蛋、养水产等,在贫穷的年代养活了家人,水缸储藏了她对人间冷暖的感悟;利用水缸“养荷花”“养田螺”“对着水中的月影祈福”等,让贫瘠的生活多了一份诗性与美感,把艰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别样的乐趣和光鲜,更让“我”的童年多了一抹色彩。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在极艰难的岁月里,依然保持着温厚质朴的品性、明澈澄净的心灵、勤劳仁爱的精神,她活出了生命的诗意,展现出江南独特的人文精神,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文化记忆。外婆是江南水乡百姓的代表,是水乡精神的集中体现,江南人崇尚自然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智慧构成了江南文化的独特内涵。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在告诉我们,在城市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守护好江南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18.①连接; ②平衡; ③耗能。
19.①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②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能自圆其说即可)
20.举例子。通过举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而不倒的事例,对榫卯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1.①“功臣”一词使用了比喻的说法,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②“迄今为止” 表时间限定,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一榫一卯总关情”是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