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契合”“旷远”“拘泥”等重点词语。
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观点。(重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难点)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重点)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作品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第一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背景链接
歌谣( ) 契合( ) 旷远( )
海啸( ) 苟安( ) 拘泥( )
驱遣( ) 桥堍( ) 怅然( )
凝望( ) 鉴赏( ) 无可比拟( )
萌生( )
yáo
qì
xiào
tù
chànɡ
nínɡ
jiàn
nǐ
ménɡ
qiǎn
kuànɡ
ɡǒu
nì
读读写写
字词清单
( )创造
( )创伤
创
chuànɡ
chuānɡ
( )拘泥
( )泥泞
泥
nì
ní
( )教育( )教书
教
jiào
jiāo
【记少余多法】 载,有“记录,刊登”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其余读“zài”。
多音字
字词清单
障( )障碍
嶂( )重峦叠嶂
契( )契合
锲( )锲而不舍
楔( )楔子
zhànɡ
zhànɡ
qì
qiè
xiē
【口诀记忆法】 歌谣( )响起动心弦,手摇( )小船划向前,瑶( )族姑娘真美丽,逍遥( )游玩乐开颜。
yáo
yáo
yáo
yáo
形近字
字词清单
歌谣
桥堍
契合
驱遣
凝望
萌生
苟安
无可比拟
调遣,使用。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桥两头地的地方。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合得来,意气相投。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姑且。
词语集注
字词清单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主体部分。以两个实例的解读为例,论述驱遣想象对于文艺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5—13)
结论部分。总结上文,结尾点题,进一步强调文艺鉴赏的目的和方法,指出驱遣想象是文艺鉴赏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
(14)
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指出文艺的由来、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第一部分
(1—4)
整体感知
课文精讲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结合文题说说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主要观点: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说说下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将文字比作桥梁,读者阅读文艺作品的文字才能与作者会面,从而将读者阅读文艺作品,实现与作者沟通心灵的过程阐述得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
课文精讲
课文精讲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读者
作者
驱遣想象,表达见解
并了家
集合体
文艺
文字
驱遣想象,接触作者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想象”。与核心概念相关的重要概念还有“文艺”“文字”“读者”“作者”。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文字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驱遣想象是读者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途径。
文章论述的重点是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什么作者开篇先介绍文艺和文字的知识?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其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介绍文艺、文字的知识,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课文精讲
谈谈你对“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这句话的理解。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客观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艺作品绝不是文字的随意拼凑,而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
课文精讲
结合第6、7段,分析作者在文艺创作方面和读者在文艺鉴赏方面有什么异同。
课文精讲
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体验,都离不开想象思维。
作者用文字传达他的所见所感,字斟句酌,一字不可随便,目的是把情与趣相结合。读者的目的是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辨出真滋味。
相同
不同
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文精讲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知识铺垫—理论阐述—实例分析”。
论证思路: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是一道桥梁,读者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以散文诗为例
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图画
以诗句为例
驱遣想象鉴赏文艺,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你能从读过的诗歌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课文精讲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而变得生动。“父亲”的身子肥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可以想象他的脚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最后更是因为想象,“父亲”身子微微一倾的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在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切起来,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从反面进行论证,指出若不能驱遣想象而只是死盯着文字,就看不到图画,感受不到阅读的愉快。
分析第9段的论证思路。
提出观点:驱遣着想象去看,眼前就会显现一幅图画,就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将读者分为“到过北方”和“不曾到过北方”两种类型,从正面指出只要驱遣想象去阅读,他们就都能领会到作者的意境,感受到阅读的愉快。
课文精讲
课文精讲
文中举了王维的诗句的例子,为什么还要举高尔基的散文诗的例子呢?
王维的诗句:
重在阐明读者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眼前构成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意境。
高尔基的散文诗:
意在阐明并不是所有想象都是一幅图画,还可以是动态的情景,这是从另一角度说明运用想象鉴赏文艺作品。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领会作者的意境,接受美感的经验,获得人生的受用。
分析文中作者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王维的诗句
《海燕》
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就领会不到诗句的意思;如果加以想象,就能看到图画,体会出诗句的意境。
文学鉴赏不能单就字面解释,要展开动态想象去理解诗句,接触作者的意境,获得人生的受用。
要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举例论证
举例
论证内容
论证结论
主要论证方法
课文精讲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心论点,即鉴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内容上:
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结构上:
课文精讲
想象是我们感受与理解文艺作品的重要途径,若没有想象,文字就只是文字,无法绘织成动人的图画,无法飘散成一缕缕醉人的暗香,更无法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在文艺鉴赏中,我们需要驱遣想象,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丰富和拓展作品的内涵。让我们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艺作品中翱翔,去感受、领略这个绚丽、动人的世界吧!
素养心语
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是对文艺作品中文字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文字的桥梁作用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其二,读者鉴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三,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会面的目的是使读者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因而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是最终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真正的鉴赏之道。
深入探究
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铺垫: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作者:发挥想象,选文字,
传观感
读者:发挥想象,读文字,
入意境,得体验
赏《使至塞上》
得出结论
驱遣想象,才能通过文字得到人生受用
主体论述:通过文字鉴赏文艺
赏《海燕》
鉴赏文艺的目的:接受美感经验
鉴赏文艺的方法:驱遣想象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鉴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主旨归纳
驱遣想象鉴赏古诗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重点举例论述了鉴赏诗文的方法。请你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选一首(句)喜欢的古诗,驱遣想象进行鉴赏。请将你的鉴赏过程和体验写成一段文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
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课文在线
①描绘画面,明确其中的意象(景物);②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意象(景物)连成一幅画面;③感受画面的意境,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写作指导
写作示范
我很喜欢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它展现了一幅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回巢的乌鸦的苍凉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并列在一起,采用白描手法,没有着力渲染,而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虽语言浅白,但不知不觉间,便已在深秋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冷寂孤清的意境。
驱遣想象,生动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凸显出诗歌的意境。
大篆,春秋时期一直到秦统一文字之前流通。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统一为小篆。
中国汉字形体发展史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产生于殷商时期,因其刻在龟壳和兽骨上而得名。
产生于商周时期,因其被刻铸在鼎、钟等青铜器上而得名,又被称为“钟鼎文”。
甲骨文
金文
篆(zhuàn)书
由篆书演变而来的文字,诞生于秦朝,在汉朝得到通行,同时为后世的楷、草、行书打下基础,文字书写追求“蚕头燕尾”。
拓展延伸
隶书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文字,笔法更加洒脱。
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兴于汉末,又被称为正书或真书,特点是横平竖直。
草书、行书
楷书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拓展延伸
赏析:
诗人驱车登古原,并非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其“不适”的情怀。透过作者的文字,驱遣想象,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感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