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 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8: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说“木叶”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顺思路,把握全文大意。
2、概括“木” 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木叶” 与“树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情境导入
在我国诗歌中,诗歌形象不仅有它的概念意义,还有一定的暗示性,这使诗歌语言富有感染性启发性。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林庚老先生的《说“木叶”》,来深刻的体会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梳理思路 概括观点
1、第一段。作者举例说明
引出话题。
2、第二段。“木叶”,按字面解释,即 。但我国古
代诗歌中却 用“树叶”,作者首先将此原因归结为:
,继而又通过实例否定了这一理由,并且在
“木叶”之后又提到了另外一个词 。
3、第三段。从概念上来说,“木叶”和“树叶”,“落木”
和“落叶”,没有 ;但作为 ,二者则差很多。
其中的关键,就在一个 字。作者由此引出了下文关
于 的探讨。
“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树叶”
很少
为了文字洗练
“落木”
区别
“木”
诗歌语言
“木”的艺术特征
思而行一:
依据预习情况及学案,完成下面填空。
4、第四到六段。作者指出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

。“木”之所以会有这两个特征,都是缘于

5、第七段。这是作者对上文的 ,指出“木叶”与“树
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金。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总结
梳理思路 概括观点
思而行二:
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触觉 意味 联想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木叶”与“落木”
落木更显得空阔,连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与“树”、“木叶”与“树叶(树与叶)”、 “落木”与“落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在诗歌中的意蕴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思而行三: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词人无限的思念。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酿造了一种离愁别绪。
达标检测: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
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梳理了文章思路,讨论分析了“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木叶”意蕴的不同之处,从而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写诗。最后,我把林庚老先生的这首《秋之色》献给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
秋之色
像海样地生出珊瑚树的枝
像橄榄的明净吐出青的果
秋天的熟人是门外的岁月
当凝静的原上有零星的火
清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
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
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
都是“月” ,在不同的诗中诗人却使用了不同的称谓?体会以下诗句,具体分析“月”不同的意蕴。
1、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4、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待月台》苏轼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