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古人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是人要放下恩怨和业障,成仁成佛。但现实往往都不能遂人愿,尤其是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时。与其任人鱼肉不如“路见不平一声吼”来得慷慨,与其委屈求全不如手刃仇敌来得痛快。
“千古文人”都有一个“侠客梦”,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施耐庵笔下的这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体会林教头花枪之下的快意恩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学习目标】
1.勾画并记录原书《水浒传》及作者常识,查找并理清本章的来龙去脉。
2.勾画文中“花枪”相关文字,整理并记录“风雪”“火盆”等相关描写的作用,并理清基本情节脉络。
3.通过对“花枪”的勾画与分析针对“情节、人物、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提出质疑。
4.辩证理解林冲“快意恩仇”下的无意识“侠”的精神。
一、作者作品
1.《水浒传》
文学地位:《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创作过程: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历史背景: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主题思想:《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2.林冲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教头是谁?名字叫什么?曾经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来到这里?他在此时所持的武器是什么?
(1)林教头叫林冲
(2)名号豹子头。
(3)他上梁山泊之前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4)因高衙内垂涎林冲妻子,被高太尉设计陷害“误入”军机要处“白虎堂”,所以被刺配沧州道。
(5)林教头精通各种武器,此时正手持一支花枪。
二、检查预习
第一部分(第1段):李小二偶遇恩人,林教头愤说刺配。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交代林冲来沧州的原因是高俅的生事陷害,同时点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2至第5段):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仇人。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6至第9段):点视厅林冲被遣,草料场老军交割。这一部分是情节“发展”与“高潮”之间的过渡。主要写两件事:一是新旧交接,二是沽酒。
第四部分(第10—12段):无心借宿听根底;有意杀贼雪大仇。这一部分既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故事的结局。共写三件事:一是荒庙借宿,二是真相大白,三是奋起杀敌。
三、通读课文,归纳情节
(一)文章一共写到几次花枪?在文中画出。
六处:主要是第七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二段。
(二)结合当时的“人物、情节、环境”,分析四段文字中描写花枪的作用。
四、探究
1.情节:除了花枪文章还提到了尖刀,尖刀从哪里来的?林冲为什么会准备尖刀?
尖刀从文中第五段便知是林冲离开李小二家,到街上买来的。因为林小二夫妇提醒过林冲有人要谋害他,他认出了陆虞侯陆谦,此人与李小二同样受过林冲帮助,却恩将仇报想要谋害林冲,林冲准备尖刀正是想寻找机会报仇。
2.人物:明知有阴谋,林冲还是带着尖刀与花枪来到了草料场,能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①一方面,林冲来到草料场,和来到沧州时一样,都心存幻想,以为能息事宁人,表现其妥协、退让、忍辱偷安、委屈求全的一面。
②另一方面,带着尖刀与武器说明他还是有戒心,同时也表现出作为禁军教头的职业素养。
【第七段】
3.环境:文中有一段风雪正应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此处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此处风雪描写有极深意味“严冬”、“彤云”、“大雪”等能表现出环境寒冷之极、恶劣之极。这一来能渲染林冲所做所为的悲壮气氛,同时也是推动报仇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后文林冲去买酒做铺垫。
林冲“把花枪挑着葫芦”走出小店,此时的环境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环境:
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的正紧”;
第九段:“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下得紧了”。
作用:
①交代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②在情节上都属于放缓节奏的部分,为后文写林冲住进山神庙做了铺垫,也为情节发展蓄势。
【第八、九段】
1.情节:林冲“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后,寻了什么去处?前文在哪里提到的 (那火盆呢?)
山神庙,第九段去小店的路上遇到的古庙。(火盆是老军借给他的,在原文的第七段)文中的伏笔描写极为精妙,十分细致,万物都有来处。
2.人物:林冲再次“花枪挑着葫芦”来到古庙之后的一处描写,能体现林冲怎样的性格?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做事有条理且十分谨慎。并且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以及得知其仇家谋害的情况下还能喝酒吃肉,可见其安分守己的性格。
【第十段】
1.金圣叹在评论林冲时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请结合原文分析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林冲的“狠”,“算得准、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又如何体现?
【第十二段】
(1)“算得到”:主要体现在听声辨出三人。
(2)“熬得住”:主要体现在第十一段,林冲并没有急着出门,而是伏门而听,并且完整的提听下了三人的对话,直到快要走时才决定要出手。
(3)“把得牢”:体现在一来动手时机是三人刚要走时,且以为大功告成;二来大喝一声,三人惊呆之时,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差拨、富安两个人,不给反击机会。
(4)“做得彻”:主要体现在杀陆虞侯的过程,许多动作表现他下手之重,刀刀枪枪直奔要害,且一气呵成。如:“劈胸只一提”“踏住胸脯”一番道德教育之后,直接“扯开衣服”,“尖刀”剜出血和心肝,握在手中,并且割下三人头颅,“用花枪挑着人头”祭拜山神。
(5)林冲的“狠”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从林冲拿起花枪刺倒差拨时,林冲就开始从安分守己和意图报仇的中界点脱离出来,开始反抗不公,草场火起,心火亦起。
2.花枪从“挑着葫芦”到“挑着人头”,林冲如愿了没?他的仇真的报了吗?
事实上,林冲并没有如愿,他的下手狠辣只是他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破灭之后怒火中烧的体现,表面上林冲杀了唯利是图、阴险狡诈的差拨和富安以及忘恩负义的陆谦得以雪仇,但正如陆谦死前所说的“太尉差遣”,真正导致林冲悲剧生活的根源在高太尉的滥用私权、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林冲这一出花枪下的快意恩仇只限于个人恩怨,并不能解决个人问题。从大时代的角度来说,改变林冲命运的根本因素不没有改变,所以才会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施耐庵(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其代表作《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居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描绘了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下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
3.你认为林冲是“侠客”吗?为什么?
一方面,林冲杀了为一己私利谋害人命的三人,不畏惧官吏的身份,依公理为民除害,正中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
另一方面,金庸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林冲的行为出发点在个人恩怨,并且并没有改变主流的社会环境。再者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替天行道”是梁山泊好汉的旗号和纲领,纵观全书,他们也践行了这一信念,所以作为梁山好汉的一员,林冲在其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侠”之名在整体上林冲当之无愧。
【结语】
林冲提枪东去的背影已经消散在风雪中,但这段快意恩仇依然跃然眼前:
风雪山神庙,花枪林教头。
只身沧州闯,心念窗烛秋。
好酒一时爽,但无神明留。
左手推门去,右手刀枪收。
聂政空剜眼,易水复何求?
不如恩仇断,快意解千愁。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1)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时间之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
“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一会儿再说。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2)侧面描写风雪的文字有哪些?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小结】描写“风雪”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举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个美人究竟长得如何,作者并未告诉我们,但借助于娇艳鲜嫩的桃花,烘托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
还有《荷花淀》中开头的景物描写,干净、清爽、清灵,能够很好映衬水生嫂的美丽心灵;而且能够为下文的温馨夫妻话别渲染气氛;在主题上表达上,如此美好的家园,岂容敌人来践踏!)
(2)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 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3)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1.尝试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高潮部分写成剧本。
六、拓展延伸
英雄的泪
当我们看到英雄在刀光剑影中风光无限时,我们会为英雄叫好鼓掌,但当英雄在无可奈何的命运前潦倒落魄时,谁又能为他们擦去脸上的的泪?
林教头花枪一抖,死敌一片。人们惊叹他的功夫,惊叹他的侠肝义胆,但可曾有人告诉你,他也会哭,他也有泪。香港电影中的小马哥手枪一抬,那些小混混便应声倒下;《第一滴血》中的蓝保红巾一系,便浮尸千里。而又有谁看着小马哥在最后泪流满面的呻吟?又有谁知道蓝保在最后抱头痛哭的倾诉?看到英雄落泪,又有谁为英雄擦去脸上的泪。
其实,英雄并不是就永远伫立在风中。就像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就像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就像岳飞的回朝请命。英雄也会因苍生而酸楚,也会因失败而彷徨。就如林冲刺字于脸而依旧忍气吞声,就如韩信爬于胯下而依旧默不作声,就如史迁遭遇宫刑而依然隐忍苟活。虽然如此,他们依旧是英雄。
2.百变素材
学会抗争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适应,更需要抗争。适应或许能令生活之舟一帆风顺,但却难以领略绮丽的自然风光,抗争会令生活之航惊心动魄,波涛汹涌,但当你闯过险浪,超越自我的释然与化险为夷的喜悦将充满你的心灵,积淀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淹没在浊秽中的屈原,不愿“哺其糟而啜其醴”不甘“随其流而扬其波”,最终怀沙赋水,这是无言的抗争;曾经锋芒毕露的少年东坡,在“泥潭”中“突围”成功,走向成熟,这是理性的抗争,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雷电大作的海上快乐地飞舞,丝毫不畏暴风雨的淫威,这是自信的抗争;贝多芬虽双耳失聪,仍笔耕不辍,《命运交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是辉煌的抗争;凡·高在金黄的麦地里饮弹自尽,留下的《向日葵》依旧对专权不屈,这是悲壮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