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8: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
课题名称 《说“木叶”》中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难点名称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句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学习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理解会浅显化、表面化,不能读入骨髓。
难点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表格归纳分析类比拓展迁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按字义分析, “树”“木”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在古代诗歌中“树”与“木”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重点阅读4、5、6三段,思考: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明确:(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填写表格)3.阐释“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4.小结:“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5.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拓展练习:指出下列诗句中意象所暗示的情感: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小结 阅读第七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