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课件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8: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徜徉于诗歌世界
觅诗情诗意诗心
蜀道难
李 白
注意字音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抚膺(  )
飞湍(  ) 萦岩峦(  )
扪参( )巉岩(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倚绝壁( )

zhàn
náo
yīng
tuān
yíng
ménshēn
chán
huī
pīng
wéi
shǔn
jiē

品读感悟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思考题
张杰的改编和嘉宾的解读是否符合《蜀道难》想表现的内容和主题?
写作背景
李白26岁时只身出蜀,42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现在仍然扑朔迷离,史学家未推测出背景。
结合写作背景,再读此诗,结合第三节内容,讨论除了劝戒友人勿入蜀地之外,诗人还有的言外之意。
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创作趣谈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
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
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
己的理想抱负。
《剑阁赋 ·送友人王炎入蜀》
李白
【原文】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飋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译文】:
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前面有剑门关横着截断去路,它背靠青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旁边激流澎湃,穿行在群山万壑之中,浪花洒向石壁,急湍喷向剑阁,水势翻腾上涌,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送美人啊在这里告别,这一去什么时候啊才能归来?望着自己的丈夫啊一直望到看不见影,我只有沉吟深思啊发出声声叹息。眼见碧水东流,悲叹太阳就要西落。鸿雁告别燕子啊到处传来秋天大自然的声响,天上的云也为秦地遥远艰难发愁而渐渐黑暗下来。假如今晚明月从剑阁上面升起啊,我愿意与君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藩镇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
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选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
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
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
(在今山东)南游吴越。表现对人生的伤
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体现李白思想
当中消极的一面。
选自杜甫《饮中八仙歌》,大概作于746年之后。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正值开元盛世,终结这种盛世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杜甫因而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盛唐时文人士大夫们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选自李白《将进酒》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唐玄宗天
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
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
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
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
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
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问题探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饰蜀道的高峻,难于攀登行走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夸饰蜀地山势高峻,交通闭塞,极难沟通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夸饰蜀道的盘旋、迂回曲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夸饰蜀地的凶险,劝朋友莫去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蜀道“高峻艰险”的特点的
1、大胆的夸张
问题探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开通蜀道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使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球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尚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蜀道“高峻艰险”的特点的
2、丰富奇特的想象
问题探究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全诗句子以七言为主,杂有三言、四言、五言、
七言、九言。前半部分多用七言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多用四字句,写剑阁险恶,跳脱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蜀道“高峻艰险”的特点的
3、变幻的语言
问题探究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只见鸟儿悲鸣于参天古木间,又听到月夜里杜鹃啼血,让人忧愁,突出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
︰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蜀道“高峻艰险”的特点的
借景抒情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4、写作技巧
问题探究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蜀道“高峻艰险”的特点的
.
侧面烘托、以虚衬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被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细节刻画
美学家李泽厚曾经说过:“盛唐艺术在(李白)这里奏出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校广播站“品读经典”栏目准备向同学们朗读经典古诗词,我们班领到的任务是朗读李白的《蜀道难》。为了完成本次任务,我们在广播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不同的诗风,相同的情怀
——《蜀道难》《蜀相》对比阅读
诵读感悟觅诗风
朗读训练:读好特殊节奏,感受不同诗风
请同学们选取体现李杜不同诗歌风格的语句进行高声诵读,来感受两首诗歌风格的差异。
探讨交流悟诗风
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请依据两首诗歌内容分析李杜不同诗歌风格的具体表现。
风格 意象 表现手法 意境 情感
豪放飘逸
沉郁顿挫
探讨交流悟诗风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
知人论世话诗情
如果说诗风是一首诗的“外貌”,那么诗的“灵魂”就是情感。李白高叹蜀逍难,难在哪里 杜甫在此泪满襟,为何流泪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前《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汲取人生智慧,
成为大写的中国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读写结合提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
请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动笔写一写200字左右即可。
1、限时写作
2、生交流,师生点评
定稿,准备上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