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印度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文明。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佛教。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西游记》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那么“西天”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去“西天”取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这一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说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此处的介绍不仅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兴趣。
【讲授新课】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起源——印度河
展示图片:
教师: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那么,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
学生回答: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时间为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总体规划先进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师:在大河的孕育下,印度河流域率先诞生了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城。这些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土城墙、土坑,在当时来说可不简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功能划分比较精细的城市之一,而且还设有完整的下水系统,不得不说展现了古印度人民的聪明才智。但是这些早期的文明衰亡,至今原因不明。
2.文明的发展——孔雀王朝
(1)雅利安人入侵
展示图片:
教师: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到公元前1500年,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小国。孔雀王朝时古印度文明达到鼎盛。它的第三任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农业工商业也都得到发展,首都华氏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因此,阿育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孔雀王朝
教师:孔雀王朝是怎样发展的呢?
展示材料:
孔雀王朝为古印度摩揭陀的王朝,因其创立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首都为华氏城。约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赶走了马其顿入侵者,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公元前4世纪中叶,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疆域达到最大,统一出印度半岛南端外的印度全境。孔雀王朝后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展示图片:
教师: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除半岛最南端外,孔雀王朝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所以,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文明的表现——阿拉伯数字
图片展示:
教师:古代印度创造出了哪些我们熟知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阿拉伯数字。
教师总结:阿拉伯数字最早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往世界。
(设计意图)关于印度国家的建立不是本课重点,掌握印度文明何时进入最繁荣时期即可,补充孔雀王朝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等级制度是什么吗?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
展示材料: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
教师: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雅利安人对原住民持有一种敌视、防备的态度,并且用皮肤的颜色来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确立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
2.种姓制度的内容
展示材料:
材料一:“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材料二: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不可接触者为贱民。
展示图片:
教师总结: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基本特点?
展示材料:
在实际生活中,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是被充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等瓦尔那的人,处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瓦尔那制度显然是保护新产生的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不同等级的人法律地位不平等,等级世袭,职业固定。
3.种姓制度的影响
展示材料: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教师: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材料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
展示材料:
材料一:印度大部分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种姓分居不混。……种姓的这种空间隔离性,起着维持和强化种姓意识的作用。生活在同一个种姓区的成员,形成了一个稳定、封闭的社交圈子。因此,即便是那些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触者,由于有这个圈子的保护,也并不感觉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好。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教师:上述材料反映了种姓制度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一方面有利于维持印度统治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随着印度社会发展,造成种族隔离,下层群众备受歧视,激化社会矛盾,延缓社会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种姓制度最初是雅利安人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产生的。同时运用材料和相关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种姓制度的理解。
过渡:伴随着种姓制度不合理激化阶级矛盾,处于底层人民急需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而佛教中的相关教义,给予了他们希望。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个佛教的相关内容。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的概况
教师: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
展示图片:
【知识拓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与我国孔子同时代的人。他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于印度北部,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关于释迦摩尼的出生,佛教中有这样一段传说。
有一天夜里,45岁的摩耶夫人梦见一头六牙白象,伴随一道白光从摩耶夫人的右肋投入,摩耶夫人从而有孕。临产前,摩耶夫人遵照习俗回娘家,走到蓝毗尼花园时,在一棵无忧树下休息,一阵和风吹过,乔达摩·悉达多从摩耶夫人的左肋诞生。释迦摩尼一出生,便向前行走了七步,而且步步生出莲花。悉达多出身贵族,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却有感于人世间的疾苦,想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其29岁的时候便离开王城,走上修行的道路,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悟得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
展示材料:
佛陀的教义和婆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佛陀还说明,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教师:教义:反对特权,众生平等。原因:种姓制度不合理激化阶级矛盾。
2.佛教的传播
展示图片:
教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是如何传播的。
展示图片:
教师: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外传。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在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子目主要讲述了佛教的创立与传播。通过相关材料和图片进行讲解阐述,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以知识拓展的形式介绍乔达摩·悉达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种姓制度之我见”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对种姓制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