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马首由澳门商人何鸿燊捐赠,将划归北京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随着马首重返圆明园,流落海外的十二兽首中已有七尊兽首回归。兽首的流失是西方列强的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美国
3.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写道:“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导致“奇迹”消失了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如图)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
5.1861年11月,法国作家雨果致信法国远征军上尉巴特力尔,指出: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强盗则叫作英国。这表明
A.私人信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B.信件描述与历史事实完全相悖
C.艺术表达限制了其史料价值 D.此信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6.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以下对材料中“这次远征”的评述,正确的是( )
A.“远征” 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B.“远征” 使中国政府完全受控于洋人
C.“远征” 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D.“远征”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7.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改订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勘分西北界约记》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行割占如图中A岛的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日本 D.英国
9.清政府在威逼之下,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0.他们将全园放火焚烧,数日里火光熊熊,烟雾弥漫,黑云压城,日光掩没。圆明园被焚掠,是中国和人类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永远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这里的“侵略者”是指( )
A.英法联军 B.英美联军 C.法德联军 D.美俄联军
11.19世纪中期,法国的一名外交官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抢掠”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12.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说:“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英法所谓的“荣耀”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镇压义和团 D.组织“洋枪队”
13.下列史实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略行径的是( )
A.封锁珠江口 B.火烧圆明园 C.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D.屠杀义和团团民
14.1876年,芜湖开埠。据统计,芜湖海关1887年的土货输出是365669海关两,到1894年达5156030海关两,增长了14.1倍。这说明当时芜湖( )
A.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扩大 B.自然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C.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D.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1877年10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特约记者T.W.K在该报上发表了《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一文,写道:蒸汽火轮在扬子江上定期航行运营已有15个年头了,这项业务最初还是由美国公司发起的。材料中反映的现象
A.开始出现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表明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C.体现了列强由商品倾销到资本输出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 为什么
(4)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5)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彻底粉碎。
材料二 在地球的某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的信》
(1)材料一中“人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 “列强”指的是其中的哪一个国家 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社会
(2)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清政府割让了哪一块地方给哪一个国家?
(3)材料二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两个强盗”分别是谁 “夏宫”指哪里
(4)材料二中两个“强盗”分别以什么“事件”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打劫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圆明园是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洗劫被焚毁了圆明园,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B项正确;鸦片战争中英国没有达到过北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也没有到达过北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但与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项正确;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九龙司地方一区,排除A项;法国和美国没有获取土地,排除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导致“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攻入北京,排除AC项;1900—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圆明园是1860年被烧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B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洋务运动破产体现的是日本的侵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洗劫圆明园的史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是否有参考价值,排除A项;材料的描述并不违背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是否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从题干中可以提取“1861年”、“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 186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 市场,扩大殖民特权,英国、法国联合发动了这次侵略战争。1857年 12月攻占广州,次年一度攻进天津。沙皇俄国和美国以“调停”为名,支持英法侵略。清政府与英法俄 美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沙俄侵略军侵入黑龙江,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沽、天津,打进北京,到处烧杀 淫掠,焚毁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文物。英法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A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政府完全受控于洋人,B排除;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C排除;故选D。
7.C
【详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领土范围以及面积为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所述C项最多,排除ABD。
8.B
【详解】
观察图片并结合信息可知,这个岛指的是库页岛,1860年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清政府在威逼之下,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并结合所学可知表述的是《北京条约》,C项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与“割让九龙寺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不符合,排除A、B两项;《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19世纪中期、法国、英国人”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并抢劫财物烧毁圆明园全园,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期间依据法国无关,故A排除;康熙年间、乾隆年间与题干无关,故CD排除。故此题选B。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因此英法所谓的“荣耀”是火烧圆明园。A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在旅顺大屠杀,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排除C项;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于1860年10月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B项正确;封锁珠江口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排除C项;屠杀义和团团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D
【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中国,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入市场,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中国此时对外贸易逆差较大,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且材料未体现土货是不是民族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蒸汽火轮在扬子江上定期航行运营已有15个年头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子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材料表明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开放的是沿海五口通商口岸,不包括扬子江在内,A不符合题意;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倾销到资本输出,C不符合题意;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
(3)不会;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和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篇废墟;所以材料一中“两个强盗”指英国和法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我认为他不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读了上述材料后,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
17.(1)鸦片战争,英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2)《南京条约》,香港岛,英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圆明园
(4)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人侵的炮声”来自鸦片战争;“列强”指的是英国;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个强盗”分别是英,法;“夏宫”指圆明园。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两个“强盗”分别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打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