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 )
A.王室地位增强 B.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C.诸侯争霸开始 D.战国七雄局面形成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中反映的春秋时期的霸主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3.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由此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给各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D.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段文字说明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刺史制度
5.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历史年代尺,请问A、B、C、D四个选项中,表示“东周”的是( )
A.A B.B C.C D.D
6.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青铜制品消失 B.诸侯争霸结束 C.争霸战争不断 D.生产力水平提高
7.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 B.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C.霸主“尊王攘夷”,辅助弱国 D.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8.《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征战,诸侯兼并
9.春秋时期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分封制的推行 B.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各诸侯国为争霸大力发展经济 D.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10.《史记》中记载“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尊王攘夷 B.王室衰微 C.战国七雄 D.三家分晋
11.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名为字。例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霜的是( )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13.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中,已经普遍使用牛耕。我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牛耕的时间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14.下列考古发现的文物,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青铜工具和铁制农具 B.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C.诸侯争霸和战争杀伐 D.思想进步和文化繁荣
15.下表是《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 )
公元前720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公元前720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A.争霸战争频繁惨烈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四: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1)请写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推举制度的名称。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材料四中“政由方伯”,请你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
17.古书上称夏、商、周为“三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
材料一: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公元前2070年 A 阳城 桀
商 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B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C 镐京 周幽王
(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将材料一表格中A、B、C处补充完整。
A:______; B:______;C:______;材料二: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2)材料二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②______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3)材料三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
材料四: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周平王时,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分封制受到冲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诸侯争霸开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战国七雄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D项正确;ABC项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内容不符,可排除。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的灾难。但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项正确;A项表述片面,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材料说明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的制度是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排除C项;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B项正确;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的是商朝,排除A项;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C属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建立的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依据“铁制农具”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D项正确;题干没有铁制农具和青铜制品的对比,无法得出青铜制品一定完全消失,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体现诸侯争霸结束或争霸战争不断,排除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材料“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故排除CD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裂趋势加剧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A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作为诸侯王的楚王竟然向周天子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这说明周王室势力逐步衰微,当时处于诸侯争霸的局面,故选C;如果是尊王攘夷,那么楚庄王就不会问鼎的大小,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迁都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楚国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发展,使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的推行是在西周,故A不符合题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有利于华夏族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各诸侯国为争霸大力发展经济,使分封制逐渐走上瓦解,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春秋时期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掌握,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展。
10.B
【详解】
根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此时出现了诸侯势力强大,左右政局的现象,由此可知周王室衰微,无力掌控地方诸侯,B项正确;根据“政由方伯”可知不是尊王攘夷,排除A项;根据“平王时……晋始大”可知此时是春秋时期,晋国没有被瓜分,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尚未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项;战国和秦汉时期晚于春秋时期,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点睛】
1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革军事,同时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号令其它的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C项正确;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称霸晚于齐桓公,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3.B
【详解】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金属货币样式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货币的材质,而且货币不是农具,排除A项;材料无关诸侯争霸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关文化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词“周、郑交质”“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郑伯御之”可知,作为诸侯国的郑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与周天子关系恶化,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只涉及周、郑关系,未体现争霸战争频繁惨烈,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未体现“农业生产逐渐衰退”,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禅让制;启;世袭制。
(2)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3)王室衰微;齐桓公争霸、楚庄王问鼎等。
(1)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推举制度的名称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成为“禅让制”。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世袭制有关。
(2)
材料二反映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3)
结合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可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王室衰微。材料四中“政由方伯”,具有的例子有齐恒公争霸、楚庄王问鼎等。
17.(1) 禹 商纣王 周武王
(2) 东周 战国
(3)制度:分封制;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状态: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互相争霸。
【详解】
(1)根据材料“公元前2070年”、“阳城”、“桀”及所学知识可得,A是大禹;根据材料“公元前1600年、汤、亳”及所学知识可得,B是商纣王;根据材料“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及所学知识可得,C指的是周武王。
(2)根据材料“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及所学知识可得,东周大概分为春秋和战国,①东周;②战国。
(3)根据材料“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根据材料“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及所学知识可得,当时整个国家处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互相争霸的状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