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5: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200年的(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2.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其中的“夷洲”就是现在的( )
A.海南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3.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 )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4.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铭刻下无数英雄人物和典故逸事。下列人物与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是( )
A.曹操与官渡之战 B.刘备与三顾茅庐
C.派卫温到达夷州 D.晋惠帝八王之乱
5.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的“雄心壮志”有关的是
A.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6.为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了( )
A.夷洲 B.钓鱼岛 C.海南岛 D.涨海
7.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2世纪初期 B.2世纪20年代 C.3世纪初期 D.3世纪20年代
8.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发展农业 D.建立魏国
9.示意图中,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10.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大型电视剧,你知道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是哪一次战役(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
①东汉 ②西汉 ③西晋 ④曹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盘庚迁殷 ②百家争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三国鼎立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13.2021年,《坐上高铁去台湾》、《2035去台湾》等网络歌曲广为传唱。中国古代从哪一时期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经营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A.西晋时期 B.秦朝 C.两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4.南阳武侯祠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益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对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15.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番号如果标记三国政权建立人物,那么①处应该填写(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二、综合题
16.历史史料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正确解读有助于还原真实的历史图景。
(1)历史地图:请阅读以下《三国鼎立形势图》,将图中A、B、C、D正确匹配至下面小题。
①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的地方:
②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发生地点:
③刘备于221年称帝后所建立政权的都城:
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决定性战役的发生地点:
材料一:
(2)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片编号即可)
(3)请推测图2的琉璃碗通过哪条商路来到中国,并概述当时该商路的主要路线。
(4)说明图片3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17.曹操的功过评价:
《三国志》中曹操既奸诈又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三国志》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
请你站在当时的角度评价曹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是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秦赵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主要占据河南一带,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所以曹操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4.C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王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C项正确;曹操与官渡之战、刘备与三顾茅庐都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AB项;晋惠帝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南方,这都体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故选D;三顾茅庐体现的是刘备的雄心壮志,排除AC;草船借箭体现的是曹操的多疑,而非雄心壮志,排除B。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孙权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A正确;B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3世纪20年代,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诗中“志”在统一天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北方其他军阀,基础统一了北方;随后,曹操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军阀,进而统一天下,A项正确;排除B项;发展农业可以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这不是当时曹操的志向,排除C项;建立魏国的是曹丕,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借宿,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居民形成,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据所学知识,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排除A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因此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是东汉、西晋、曹魏,故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故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百家争鸣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发生在前770-前221年,社会上出现不同主张的学派;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综上所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D
【详解】
三国时期的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D项正确;西晋时期晚于三国时期,排除A项;秦朝和两汉时期尚未开始大规模经营台湾,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点睛】
14.A
【详解】
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由此可知,祠联和诸葛亮有关。依据题干“水面偏能用火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A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排除C项;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与曹操之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①处应该是曹丕。B项正确;三国时期,曹操已经去世,排除A项;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排除C项;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排除D项。故选B项。
16.(1)①D②A③B④C
(2)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2
(3)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过西域前往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4)造纸术的发明革新了书写材料(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任答两点)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因此①对应的是D;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因此②对应的是A;刘备于221年称帝后所建立政权的都城是蜀地,即今天四川,因此③对应的是B;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决定性战役,赤壁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因此④对应的是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材料一中三则史料中“后世传的一种《论语》版本”出自后人之手,不属于最可信的史料;“1954年出土的玻璃碗”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是历史研究中最可信的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造纸工艺流程想象”也是属于人臆想的产物,不属于最可信的史料,因此材料中史料二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料。
(3)商路,根据材料“拥有罗马血统,西汉时期伴随着驼铃声声来到中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罗马帝国沟通和交流,因此材料中玻璃碗通过西汉时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主要路线,我国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向西经河西走廊,过西域三十六国,过康居、大宛、大夏,过安息、条支后至大秦,今天大概就是陕西、甘肃、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即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过西域前往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4)根据材料“造纸工艺流程想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3体现了我国古代造纸工业流程,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革新了古代书写材料,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同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方便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7.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多疑。
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统一北方是关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根据所学可,可从曹操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分析。也要认识到其性格凶残、奸诈、多疑的一面。最后总结得出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