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5: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A.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B.近代以来市镇增多与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C.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D.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3.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4.随着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句谚语这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农业发展状况
A.清朝 B.宋朝 C.明朝 D.元朝
5.明代生产的著名瓷器是( )
A.青花瓷 B.青瓷 C.白瓷 D.唐三彩
6.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这说明明朝的
A.农业很发达 B.手工业很发达 C.商品经济很活跃 D.交通很发达
7.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是在哪一时期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8.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天下四镇: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的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天下四镇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区域特色工商市镇兴起 B.新兴政治中心的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 D.经济中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9.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有人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0.宋真宗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古城稻,后扩大种植至北方诸路;康熙帝亲自在避暑山庄试种御稻,并指示“各官府有要者,尽力给去”。这说明统治者( )
A.鼓励发展商业 B.担忧生态恶化 C.重视农业生产 D.反对铺张浪费
11.“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下列属于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是
A.核桃 B.占城稻 C.玉米 D.胡萝卜
12.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这一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丝绸之路的推动 D.亚洲人口的膨胀
13.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14.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5.山西旅游文化丰富多彩,遍布全省各地。下面是一组同学整理的相关研学记录卡。请你据此在_________拟定一个恰当的词语
A.戏味浓厚 B.兼具特色 C.中西合璧 D.儒雅凝重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
——《唐六典》卷二十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8世纪60年代) 7414495
材料四 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乾隆33年(176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耕地面积发生变化出现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从材料一中找出历史事件与观点,并做出分类。(填写序号即可)
描述历史事件(史实):_______。表达观点:_______
材料二
(2)对比材料二中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示意图,写出东京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晋商是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雄踞徽商、浙商、粤商等十大商帮之首。晋商主导的“万里茶路”长5150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翻山越岭,闯沙漠,过草原,加之常常遇到盗匪抢掠,路途之遥远与艰苦难以想象。晋商对待顾客秉持“见利思义,诚信不失”原则,所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秤平、斗满、尺满足”。晋商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热心于社会公益,忧国忧民,如灾年设锅施粥以赈灾民,大捐军饷以助朝廷平定战乱。
——摘编自蒋荣华《从晋商历史角度解读企业家精神》
(3)从晋商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身上哪些宝贵的商业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551—1722年、1723—186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可见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661年-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强盛,社会安定,而且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推动了耕地面积大幅增长,D项正确;图表只反映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没有涉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突出的结论,排除A项;人口数量增长是推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人口增量并非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增加,排除B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与耕地面积增加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生产的著名瓷器是青花瓷,故A符合题意;唐代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是著名的瓷器,故BCD排除。故此题选A。
6.C
【详解】
据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可知,各地的产品虽然不产于燕(北京),但是都在燕(北京)有出售,这说明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中的“货”是商品,而不是强调“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燕”聚集了各地的货物,而不是“交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到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D项正确;顺治、康熙和雍正时期,人口数量尚未达到3亿,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可得出,这些市镇都是明清时期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反映出区域分工的特色,故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是工商业市镇,而不是政治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说明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甚至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 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迹象,B项正确;清时期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落后现象,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的经济政策,由材料信息无法推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的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宋真宗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古城稻,后扩大种植至北方诸路”“康熙帝亲自在避暑山庄试种御稻,并指示各官府有要者,尽力给去”可知,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C项正确;鼓励发展商业、担忧生态恶化、反对铺张浪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农作物先进品种不断地引进和推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各个时期引进的农作物品种不同,玉米、甘薯均在明代引进推广,C项正确;核桃在汉代传入中国,排除A项;占城稻和棉花均在宋代引进推广,排除B项;胡萝卜在13世纪的宋元时期从伊朗引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这使得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养活了众多的人口,A项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清朝时期, 丝绸之路推动了文明的交流,外来农作物促进了亚洲人口的膨胀,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货币和体现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华文化,他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两幅图都属于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内容,B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且图片均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A项错误;题干中反映的史实均属于唐朝时期,与明朝建筑成就无关,C项错误;同理,也与清朝经济繁荣无关,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4.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朝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前,我国还没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AB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B
【详解】
根据材料“……乔家大院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又体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色彩……渠家大院……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王家大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常家庄园……文化品味高雅,历史底蕴凝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研学记录卡中的内容具有兼具各种特色,所以在_________拟定一个恰当的词语应是“兼具特色”,B项正确;只有渠家大院体现了“戏味浓厚”,排除A项;“中西合璧”是乔家大院的风格,排除C项;“儒雅凝重”是常家庄园的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
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
(3)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或积极鼓励民众垦荒)。
(5)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是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根据材料“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结合所学可从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回答“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等方面来回答宋朝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可知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为5493576顷,到乾隆三十一年达到了7414495顷,可知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根据材料四“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17.(1) ①⑥ ②③④⑤
(2)变化: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
(3)诚信、热心公益、忧国忧民等。(言之有理给分)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史实的有:①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属于历史观点的有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2)对比材料二中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京城发生的变化有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
(3)根据“见利思义,诚信不失”可归纳出诚信;根据“晋商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热心于社会公益,忧国忧民,如灾年设锅施粥以赈灾民,大捐军饷以助朝廷平定战乱。”可归纳出热心公益、忧国忧民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