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9 20: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习目的]? 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要点难点]? 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课文及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 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学生自读,翻译;? 2、学生质疑? 3、小结归纳? (1)通假字:? ?????????菁——精;唱——倡;已——矣? (2)重点实词? ?????????役、加、徒:见书后练习二? (3)重点虚词? 为:①余为斯序:写? ???????②并以为国人之……:作为? ???????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 ???????④以辛亥……为最:认为? ???????⑤草木为之含悲:因为? ???????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 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在? ???????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对?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 ???????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向? ???????⑤而君幸于赵王:被? (4)词类活用? ??????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动? ??????②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动? (5)特殊句式? ???????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 ???????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 ???????????生命以争之者:定语后置;被动? (6)找出表示“这”的意义的词:? ?????????是、此、斯、兹? (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 ?????????①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的意思。? ?????????②肇造:一个朝代建立的初期(开始建立)。? ?????????③?清季:清朝末年? {季:①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 ?????????②季节:两季,旺季? ?????????③指一个时期的末了? ?????????④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⑤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 ?????????⑥姓}? 四、分析文章内容、层次? 1、层次与内容? 第1段(第1自然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冈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2、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 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文章最后一句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与武昌之役并寿? 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 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1、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用一个长句,从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屡次起义失败写起,就把黄花冈之役放在整个革命背景下,使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更为突出。?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首先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盛赞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极写这次起义在全国人们心中震动之在。接着指明这次战役的政治影响,把此役与武昌起义联系起来,充分估价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作者在这里倾注了高度的赞颂之情。? 六、写作特点? 1、“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文章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此为一“痛”,痛悼也。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此为二“痛”,痛惜也。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此为三“痛”,沉痛也。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1、抒情为主(记叙、议论)? §2、记叙为主(议论、抒情)? §3、议论为主(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冈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斯役之价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对比论证: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先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接着从反面论述:“否则不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1)用词富有感彩。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对烈士赞颂之情。? (2)用词确切、精炼、形象。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词语,描述黄花冈之役的惨得损失,表达确切,语言精炼、形象。? (3)善用比喻。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大,愤愤而出。? (4)长短句夹使,对偶句叠用,使文章散整错落,气势悲壮。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长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读起来缓急相济,琅琅上口。如第1段叠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充分地赞颂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读起来声调协调,节奏鲜明。? 5、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开头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冈之役的巨大价值,接着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的无限哀痛之情。这种哀痛之情与第1段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显得十分连贯。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这三段,都与《事略》有紧密联系。这样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逻辑。? 6、比拟手法? 《序》文用了好几种修辞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拟”。所谓比拟,即把人拟做物,或把物拟做人,以达到修辞目的。《序》文把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比拟为动物冬眠不食不动——全国久蛰之人心;写烈士们的鲜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写在群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把群众所积怨愤愤出,喻为“如怒涛排壑”;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泣鬼神”,连“天地”也惊叹,“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感人。比喻、比拟、对偶,种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直接写,间接写,正面写,侧面写,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