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后,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使屏远离透镜 B.使屏靠近透镜
C.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 D.光屏与蜡烛在透镜左侧
2.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32厘米 B.一定小于12厘米
C.一定在12厘米到16厘米之间 D.一定在16厘米到24厘米之间
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5.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小,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6.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 表示像到凸 透镜的距离,u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想要看清报纸上的字,报纸应距离凸透镜 15cm 以上
B.把物体从距离 10cm 处移动到距凸透镜 20cm 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小后变大
C.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D.由图像可知,物体与实像之间的最小距离是 20cm
7.有一圆柱体PQ,平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具体位置如图所示。则该圆柱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B. C. D.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若蜡烛远离透镜,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③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9cm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远离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9.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若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观察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10.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像时,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3厘米 B.13厘米 C.23厘米 D.33厘米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C.蜡烛和光屏不动,将透镜向左移动,光屏上还可能得到倒立的清晰像
D.此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15 cm
12.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直播授课,水球中出现了王亚平倒立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
C.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像会变大
D.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13.放映幻灯时,幻灯片应放在离镜头( )
A.大于2倍焦距处,倒立放置 B.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倒立放置
C.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正立放置 D.大于2倍焦距,正立放置
14.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0cm,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蜡烛左移,光屏不动 B.蜡烛不动,光屏右移
C.蜡烛不动,光屏左移 D.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二、填空题
16.凸透镜焦距为13cm,若物体距它的距离为21cm,则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的 _____像。
17.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透镜,若想使拍摄的图像变大,人脸应该______(填“远离”或“靠近”)镜头。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缩小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
18.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如图是王亚平在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一开始将水注入水膜之中形成一个漂亮的完整水球,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随后,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此时水球和中间气泡部分相当于两个________(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把物体置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眼睛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的像,应该是图:
A.B.C.D.
选择; _____;理由:_____。
20.如图为无人机航拍时的照片。航拍时,物体通过镜头成倒立、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为了镜头里能出现更多景色,那么需要无人机飞的_______(选填“高”或“低”)些。
三、综合题
21.如图,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画出图中两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光线.
( )
与物比较,蜡烛经凸透镜成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2.学习光学知识后,小华对有关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在水平实验台上,可以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应_______放置在平面镜上。
(2)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为确定像的位置,用_______代替平面镜,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_(点燃/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再进行观察.
(3)如图丙,小华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__的实像,若此时给凸透镜带上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移动。
(4)图丁是矿井中所使用的矿灯,优点是光柱射出去后非常集中,几乎相当于平行光,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则镜头镜片应是_______透镜,小灯泡要放在其_______上。
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作为晋城人,我们都要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美丽家园.
(1)周末,小琳与家人去白马寺森林公园游玩,登山途中,顺手捡起被丢弃在草坪上的一个圆柱形矿泉水瓶(瓶中剩有部分矿泉水),将矿泉水瓶横向水平放置(如图),从瓶底看去,小琳认为此时瓶中的水(如图)相当于凸透镜,因为在凸透镜模型的构建中,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_____,瓶中装有水的部分具有_____的特点,忽略影响这个问题的次要因素:物体的材质等.由此来看,树叶上的露珠(图(3)相当于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透过露珠看到的是叶脉放大了的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请你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这一成像现象:_____
(2)小琳“随手捡起垃圾”这一行为,为营造美丽晋城贡献了一份力量,请你结合所学,提出一条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建议:_____.
24.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iPad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__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____,此时像会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5m
C、0.05m
D、0.005m
(3)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因为手机镜头焦距较____,拍摄时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___,所以不需要“调焦”.(均选填“大或“小”)
25.如图所示的是小明用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观察物体AB通过凸透镜成像时所画的光路图,其中O为光心,F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
(1)请根据物体AB及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B',在图中画出光线AC、AD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另一个焦点F的位置;
(2)某次成像时,测得物距u=30cm,像距v=20cm。请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所成的像的性质,并求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取值范围。
26.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粗略测出它的焦距?画出光路图并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B.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说明
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后,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要想呈现一个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移至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所以要使屏远离透镜。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并不会改变像距和物距,此时更换的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因此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屏与蜡烛在透镜同一侧时,光屏无法承接蜡烛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由图可知,物距u=32cm,相距v=24cm,物距大于相距,因此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A.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图像时
u=v=2f=20cm
所以
f=10cm
故A错误;
B.物距为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故C正确;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像距变小,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小的,故D错误。
故选C。
4.B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本题首先根据物距和像距确定凸透镜成像情况,然后根据成像情况,确定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最后确定凸透镜焦距取值范围。
【详解】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
即
,
那么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即物距从大于二倍焦距处,移到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处,物距一直变小,因此像距一直增大,像也一直增大,像从缩小的像一直增大为放大的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象可知,u=v=2f=10cm时成清晰的像,则
f=5cm
A.用凸透镜看报纸上的字,是因为报纸上的字太小,目的是将报纸上的字放大,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满足uB.把物体从距离 10cm 处移动到距凸透镜 20cm 处的过程中,物距一直大于或等于2倍焦距且逐渐增大,则像会持续变小,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计算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当物距与像距相同时,物体与实像之间有最小距离,且为20cm,故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由图可知,Q点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P点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①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故物距在两倍的焦距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①错误;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若蜡烛远离透镜,则光屏靠近透镜,故②正确;
③故物距在两倍的焦距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解得
故③正确;
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远视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故需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C正确。
故选C。
9.D
【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从中可得,透镜的焦距小于15cm。当将透镜放在20cm刻度线处时,物距为30cm,则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
凸透镜的焦距f=10cm,像距
v=30cm>2f=2×10cm
则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
f即
10cm所以u=13cm符合题意,即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
A.由图知道,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故A错误;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烛焰的位置向下移动,由于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所以,像的位置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时,将透镜向右移动,使物距大于像距,这样还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由图知道,物距是u=30cm,v=45cm,物距u<v,f<30cm<2f,45cm>2f,f<22.5cm,由以上解得可得,15cm<f<22.5cm,故D正确.
12.B
【详解】
A.水球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水球中出现了王亚平倒立的像利用了光的折射,故A错误;
B.水球的焦距在水球表面附近,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能成在光屏上,故B正确;
C.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物距变大,则像会变小,故C错误;
D.投影仪使用时,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没有利用此原理,故D错误。
故选B。
13.B
【详解】
放映幻灯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故幻灯片应放在离镜头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将幻灯片倒立放置,成倒立放大的像时画面再次翻转,人们才能看到正常的正立的画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详解】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奥运五环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在墙上,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因为凸透镜的焦距f=10cm,所以发白光的手电筒上透明奥运五环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满足10cmC.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暗室中进行实验避免了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观察效果更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B
【详解】
A.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此时物距为30.0cm,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15.0cm,若蜡烛左移,光屏不动,此时像会靠近透镜,但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实像时像距一定大于一倍焦距,而此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此时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故A错误;
BC.若蜡烛不动,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将光屏右移到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承接到像,故B正确,C错误;
D.由选项A分析可知,蜡烛左移,光屏左移,此时由于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故不可能承接到像,故D错误。
故选B。
16. 倒立 放大 实
【详解】
[1][2][3]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13cm,物距为u=21cm,则
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7. 凸 靠近 20
【详解】
[1]该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利用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工作原理。
[2]若想使拍摄的图像变大,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所以人脸应该靠近镜头。
[3]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缩小清晰的像,则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20cm。
18. 实 凹透镜
【详解】
[1]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则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可以看到王亚平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由图可知,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水球里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
19. C 见解析
【详解】
[1][2]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虚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人应该透过凸透镜观察像,故C正确。
20. 缩小 高
【详解】
[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为了镜头里能出现更多景色,需要将像拍摄小一些,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需要无人机飞的高些来增大物距。
21. 放大 倒立
【详解】
第一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物距是20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与物比较,蜡烛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二空.放大
第三空.倒立
22. 竖直 玻璃板 未点燃 放大 右 凸 焦点
【详解】
(1)[1]为了使反射光线呈现在光屏上,应该使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2][3]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应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在像的位置放置另一支未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代替像。
(3)[4]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像。
[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若给凸透镜带上近视眼镜,会使像变远,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向右移动光屏。
(4)[6][7]矿灯镜头镜片是凸透镜,当把小灯泡放到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小灯泡从焦点发光,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形成近似的平行光束。
23. 中间厚边缘薄 透光 凸透镜 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节约用水或绿色出行等
(1)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这是主要特征,其它特征包括材质、透光等,据此解答.(2)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
【详解】
(1)由题知,圆柱形水杯装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这是主要因素,在分析时,忽略掉了透光、材质等次要因素,从而构建凸透镜模型;
由图可知,树叶上的露珠也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透过露珠看到的是叶脉放大了的虚像;
(2)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建议: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
24. 实 大 远离 D 小 小
【详解】
第一空.照相机在使用过程中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二空、第三空.成实像时,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第四空.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即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故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
第五空.因为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所以手机镜头焦距较小;
第六空.因为相机的镜头焦距非常小,因此在拍摄时正常情况下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因此由成像规律可知像基本都会成在一倍焦距稍大位置,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小,所以不需要“调焦”.
25.(1);(2)10cm<f<15cm
【详解】
解:(1)由图可知,AC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会就到A'点处;由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过焦点,所以CA'与主光轴的交点为焦点;经过光心光线不改变方向,折射光线也会会聚到A'点,如下所示:
(2)由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可知u>v,故所成的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由题意知
解得,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
26.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找到一个最小的亮点,测量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详解】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下面放置一个硬纸板,调整凸透镜和硬纸板之间的距离,直到硬纸板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亮点,即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硬纸板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如下图所示,焦点F与凸透镜的光心O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