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选择题
1.揭竿而起,让秦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赤眉起义
2.“(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 )
A.没有遇雨误期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C.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D.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3.“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材料意在强调( )
A.军事形势将恶化 B.农民起义要爆发
C.管理制度待完善 D.残暴统治失民心
4.公元前206年,□□和□□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激战。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源于此,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象棋之都”。文中“□□和□□”指的是
A.陈胜和吴广 B.刘邦和项羽 C.曹操与袁绍 D.刘备和曹操
5.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A.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6.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他们是( )
A.刘邦、项羽 B.刘邦、韩信 C.陈胜、吴广 D.项羽、项庄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
A.萧何、韩信 B.刘邦、张良 C.项羽、蒙恬 D.陈胜、吴广
8.历史叙述有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与历史解释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C.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主持变法 D.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恶劣影响
9.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制作的年代标尺,③处应( )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① ② ③ ④
A.西周建立 B.春秋时期 C.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 D.秦朝建立
1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A.公元前三世纪 B.公元三世纪 C.公元前二世纪 D.公元二世纪
11.“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脏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材料表明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残酷的刑法 B.沉重的赋税 C.繁重的徭役 D.可怕的殉葬
12.曾有人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说明秦朝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法严苛 C.商业繁荣 D.民风彪悍
13.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而告终。这一场战争称为
A.晋楚争霸 B.楚汉之争 C.吴越争霸 D.淝水之战
14.如今我国推崇依法治国,其含义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公民也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实行的是“族诛”和“连坐”,这反映了秦的( )
A.徭役繁重 B.刑法严酷 C.赋税沉重 D.焚书坑儒
15.公元前209年七月,秦朝征发900多名农民,谪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集村)时,恰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前进,无法如期赶到渔阳,按照当时的秦律,“失期,法当斩”。于是经过谋划与准备,他们发动了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 D.八王之乱
二、综合题
1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材料四 下图为秦长城遗址。
材料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哪一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如材料三图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5)秦朝二世而亡,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从秦的兴亡史里,你得到哪些启示?
17.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奏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下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是在哪一年完成?
(2)材料二中,秦朝确立的这个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地方上的这个制度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秦朝的速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揭竿而起,让秦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排除C项;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D
【详解】
根据材料“(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分析可知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遇雨误期是偶然因素,但秦朝的暴政必将导致农民起义,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导致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D
【详解】
由材料“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秦朝残暴统治失民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D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旨在说明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秦朝暴政,没有体现军事形势将恶化或管理制度待完善,排除AC项;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农民起义要爆发,而是强调暴政不得人心是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排除B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是当时天下的局势,东属楚,西属汉是交战的双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中,刘邦通过灵活的策略和谋士的帮助,最终击败项羽,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不能体现材料所述的要求,排除A项;曹操与袁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C项;刘备与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C
【详解】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的意思是,秦并不是不想天下安定,政治平和,最后却失去国家,是发布的政策波及范围太广,刑罚太重的原因。陆贾的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刑法太严酷。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秦朝的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C项正确;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朝采用无为而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秦朝政治制度混乱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正确;刘邦、项羽是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领导农民起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项正确;萧何、韩信没有参与陈胜吴广起义,排除A项;刘邦在陈胜吴广之后领导农民起义,排除B项;项羽在陈胜吴广之后领导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恶劣影响是对焚书坑儒进行评价,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9.C
【详解】
③处对应的是公元前209年,这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C项正确;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排除A项;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根据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世纪,公元前209年应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A正确;公元三世纪是公元200年至公元299年,公元前二世纪是公元前199年至公元前100年,公元二世纪应是公元100年至公元199年, BCD排除。故选A。
11.A
【详解】
根据材料“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脏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分析可知反映了残酷的刑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沉重的赋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繁重的徭役”,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繁重的徭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B
【详解】
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刑法非常严苛。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项。
13.B
【详解】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B项正确;晋楚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吴越争霸发生在春秋末年,排除C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制定残酷的刑法,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就是所谓的“诛族”“连坐”,故B项正确;材料无关徭役、赋税和焚书坑儒,排除ACD。故选B项。
【点睛】
15.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公元前209年、秦朝征发900多名农民、大泽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秦朝征发900多名农民,谪戍渔阳,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时,恰遇大雨,无法如期赶到渔阳,按照当时的秦律,他们“当斩”。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A项正确;黄巾起义发在东汉末年,排除B项;绿林赤眉起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4)抵御匈奴南下。
(5)陈胜、吴广起义;暴政。
(6)要适时进行改革;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爱惜民力。
(1)
根据“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得出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
根据“秦王扫六合”可知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图1是统一全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图2是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4)
秦朝为了抵御匈奴南下,修筑了长城。
(5)
根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出自秦末农民战争的领袖陈胜,因此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6)
综合材料,可从要适时进行改革;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统治者要爱惜民力等角度进行总结。
【点睛】
17.(1)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原因:秦的暴政。
(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1)
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秦灭六国。秦灭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
(2)
根据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朝确立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材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4)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