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西汉时期某一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使相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 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使许多皇室宗亲离心离德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汉武帝后)那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B.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C.利用诸侯国牵制那县权力 D.使尊崇儒术政策得以推行
3.汉武帝巩固军事大一统的措施是
A.推恩令的实施 B.盐铁专卖 C.开凿灵渠 D.北击匈奴
4.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诏令,意在( )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
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掌控经济加强集权
5.“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
A.省去分封的麻烦 B.减少政府开支
C.得到分封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分割后的各小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6.“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学”的创办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刘裕
7.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修筑灵渠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8.与西汉初期比,汉武帝时期国家财力大增,为他的一系列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主要得益于汉武帝
A.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B.郡国并行、抑制豪强
C.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 D.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9.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创科举 D.立郡县
10.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它既便于屋顶排水,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样式。下图是西汉“亿年无疆”瓦当(“亿年无疆”为祝福语)。该瓦当可用于()
A.证实小篆字体出现于西汉 B.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
C.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 D.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
11.桑弘羊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通过如表信息,可见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是
时间 官职 主要作为
前120年 侍中 参与盐铁官营规划等
前115年 大农丞,大农令副手 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等
前110年 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 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等
A.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B.创新体制消除地方分裂势力
C.奠定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 D.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
12.钱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在人类文明史上,钱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如图钱币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 B. C. D.
13.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西汉太学的教材大多为( )
A.儒家理论 B.法家经典 C.墨家主张 D.百家精华
14.中共十八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经监察机关“拍苍蝇,打老虎”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处许多大案要案,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
A.设刺史制度 B.设丞相 C.实行推恩令 D.设御史大夫
15.课余,同学们制作了下列表格。他们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进行了比较,大家众说纷纭,下列同学观点正确的是
人物 措施
秦始皇 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修灵渠;北击匈奴。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
A.小贾:促进了经济发展 B.小谢:加强了思想控制
C.小李:抵御了外来侵略 D.小张: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综合题
16.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物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是哪位人物的至理名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图二人物开创了哪一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试从经济角度分析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4)材料二、三反映出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指出他们的共同目的。
(5)综合上述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正确的态度?
17.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三 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四
儒学的传播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圈,这些国家纷纷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了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和庄子所属的派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的理解。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土地分裂”可知,这一政策是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与相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项;B项错在“消除”二字绝对化,排除;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影响,排除。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限制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使它们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考查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是为了限制诸侯国的势力,不是前世郡县的权力,排除B想啊;D项是思想角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D符合题意;“推恩令的实施”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与“军事大一统”不符,A不符合题意;“盐铁专卖”属于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军事大一统”不符,B不符合题意; “开凿灵渠”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与“军事大一统”不符,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题干“汉武帝巩固军事大一统”是解题的关键,在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答案。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制度,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盐铁官营,即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经营权,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铁官进行经营管理,这些举措短期内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从长远看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A项错误,排除A项;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不是推行这些诏令的目的,B项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交换范围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D
【详解】
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分割后的各小国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C项不是最主要作用,排除;“推恩令”主要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势力,并非为了减少政府开支,排除B项。故选D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因此“太学”的创办与汉武帝有关,B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秦始皇时期没有设置太学,A项错误;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重要人物,“太学”的创办与汉武帝有关,而不是曹操,C项错误;刘裕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与材料中设置太学无关,太学的设立与汉武帝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秦始皇、汉武帝”“共同的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灵渠,统一文字为小篆,不符合汉武帝,排除AD项;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不符合秦始皇,排除B项。故选C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财力大增”与他统治时期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关,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C项正确;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郡国并行、抑制豪强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B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汉武帝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项;隋朝创科举,排除C项;秦朝立郡县,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代的瓦当不但有文字还有花纹装饰,文字有的标识祝福语,有的表示国家统一、兴盛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历史和艺术发展,B项正确;小篆出现在秦朝,排除A项;单从瓦当不能说明西汉处于制陶业高峰,排除C项;同样,也无法从单一的瓦当来展示西汉社会的盛世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前120年,时任侍中的桑弘羊参与盐铁官营规划;前115年,时任大农丞,大农令副手的桑弘羊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前110年,时任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的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等。结合所学可知,桑弘羊的一系列活动,整顿了西汉混乱的财经系统,加强了盐铁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发了西北边疆,奠定了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辅佐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精神支柱的是董仲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创新体制,且汉武帝消除地方分裂势力,采纳的是主父偃的“推恩令”,排除B项;“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A是铲币,排除;B是秦半两,排除;C是刀币,排除。故选D项。
13.A
【详解】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春秋》五书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儒士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A项正确;西汉太学的教材多是儒家理论,而非法家、墨家和百家精华,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此类措施是指监察措施,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A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排除BD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旨在分割王国的封地以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北击匈奴等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封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巩固国家统一,盐铁专卖,铸五铢钱有利于加强经济上的统一,D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抵御外来侵扰只是材料内容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C项;材料中秦始皇的措施不包括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故选D项。
16.(1)人物:老子;思想主张: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学派:儒家;核心思想:“仁”。
(2)历史现象:百家争鸣: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措施:“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或懦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5)态度: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图一:由图中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老子,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福和祸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图二:由图中所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中的“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物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学派在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思想领域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措施及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4)目的: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是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材料三所反映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统治者的角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5)态度:本题应该从一分为二、批判继承等角度去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17.(1)工商业的发展,士阶层崛起;孔子创办私学的助推。
(2)儒家和道家。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4)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任答一点)
(1)
根据材料一,由“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可知,工商业的发展;由“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可知士阶层崛起;由“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可知孔子创办私学的助推。因此春秋末年私学兴起的原因在于工商业的发展;士阶层崛起;孔子创办私学的助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因此荀子和庄子所属的派别,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由“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可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是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3)
根据材料三“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是因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4)
根据材料四“儒学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