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南方民族大融合
C.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D.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3.我国成语文化内涵丰富,既代表了历史典故,又赋予了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列成语典故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①投鞭断流 ②风声鹤唳 ③草木皆兵 ④闻鸡起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A.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南迁 C.生产得到发展 D.战乱较少
5.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便于耕种
C.兴修水利 D.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6.东晋以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北人南迁
C.种植水稻 D.土地肥沃
7.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 )
A.宋 齐 梁 陈四朝 B.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四朝
C.齐 梁 陈 宋四朝 D.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朝
8.下列历史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 ②西晋 ③西汉 ④三国 ⑤南北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③①④②⑤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丰,几乎家给人足矣。”该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C.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 D.国家统一商业繁荣
10.下面是不同时期政权并立形势的示意图,其中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现象的政权在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11.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A.早期人类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
A.建康 B.广州 C.扬州 D.郑州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这种变化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14.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
(2)材料二中,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写出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南迁人口和先进的技术是江南地区发展得到活力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中原人口的南迁,A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B项;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与牛耕在南方普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牛耕在南方普及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了东晋后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形,东晋是南方政权,所以反应了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项正确;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始于西晋末年,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和南方生产技术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①②③符合题意;闻鸡起舞与淝水之战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
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导致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材料中“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江南的开发促使生产得到发展,C项正确;自然条件优越和北方人口南迁以及战乱较少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点睛】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在没有得到开发前,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西晋以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D项正确;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便于耕种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的原因,而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排除AB项;兴修水利是统治者的政策,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种植水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A项正确;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被总称为“北朝”,位于北方,与题干“南方政权”不符,排除B项;C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中顺序错误,与题干“相继”不符,排除C项;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朝被总称为“五代”,出现在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与题干时间“420—589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更替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稳定,C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排除B项;东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出现在东晋初期,其中“王”是指王导。“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是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讲课,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C项正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王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A项;三国后期,魏国势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排除B项;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D
【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D项正确;早期人类的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南朝”,故南朝时,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建康,A项正确;南朝时期,广州发展水平不高,排除B项;扬州隋唐时期的著名城市,排除C项;郑州不属于“江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3.(1)从贫穷地区变为富裕地区。
(2)原因: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等。
(3)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4)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培养人才等。
(1)
依据材料一“无积聚而多贫”可得出江南地区在汉代贫穷;依据材料二“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得出宋代江南地区是富裕。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江南地区发生了的变化是从贫穷地区变为富裕地区。
(2)
材料二说明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以及社会比较安定等。
(3)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可知,这种变化对南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4)
依据材料中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所学可知,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及培养人才等。
【点睛】
14.(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答出任意2点即要中)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
西汉时期:根据“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得出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根据“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得出减轻赋税徭役;根据“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得出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
根据“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可得出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可得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3)
表现:根据“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根据“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可得出有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原因:根据所学,原因主要有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4)
综合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
【点睛】
15.(1)躲避北方战乱
(2)同意。
理由:魏晋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也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
不同意。
理由: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同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
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分析可知,魏晋时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躲避北方战乱。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同意,理由是魏晋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同时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也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意,理由是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同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