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6: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与这一战役有关成语典故是( )
A.约法三章 B.三顾茅庐 C.破釜沉舟 D.草木皆兵
2.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 )
A.民族矛盾加剧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方经济发展 D.少数民族入侵
3.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来历有关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4.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 )
A.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
5.下图朝代更替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朝代是
A.东晋、北魏、西晋 B.西晋、东晋、北魏
C.西晋、东晋、前秦 D.东晋、西晋、北魏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指
A.东汉 B.东周 C.东晋 D.西晋
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下面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都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
C.都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D.都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的”南朝”是下列哪四个王朝的统称
A.宋、齐、梁、陈 B.梁、唐、晋、汉
C.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D.后周、后汉、后梁、后宋
10.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北方各族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这说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
11.学期末某班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活动,在“历史辨析栏目”中有下列四句话,其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特点的句子是( )
A.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C.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12.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3.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曹操 B.晋武帝 C.苻坚 D.孝文帝
14.下表所示是历史上某位皇帝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部分措施的历史意义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淝水之战 D.张骞通西域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单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做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1)材料一中《三国演义》的“三国”指哪三个政权?成语故事是浓缩的精华,请你说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成语故事名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让你讲一个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作战故事,你会根据哪次战役讲述?
(3)读材料二,这是谁的改革内容?通过以上二则材料,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主流是什么?如果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谈谈改革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材料一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写出序号即可)写出③处政权的建立者。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约法三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排除A项;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排除B项;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汉人接受胡床,这是民族交融,不是民族矛盾、南方经济、少数民族入侵,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时期,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故这些成语均与淝水之战有关,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破釜沉舟与此战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说明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汉族人们学习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D项正确;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理解片面,排除B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王室衰微,后三国鼎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后来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北方。综上所述,①处应该填写是西晋,②处应该填写东晋,③处应该填写的是北魏,B项正确, 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分析题文的“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可知这场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C项正确;ABD项在公元383年之前已经灭亡,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诗句描述的是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现的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排除A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排除C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淝水之战:383年,前秦集结80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只有8万军队,结果东晋大获全胜。因此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项正确;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官渡之战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指的是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南方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汉人建立的政权。故A符合题意;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故B不符合题意;历史上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这几个政权称为北朝十六国后期,故C不符合题意;后周、后汉、后梁、后宋属于唐灭亡后的五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
【详解】
根据“‘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可知,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对民族关系的态度或者措施,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我国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政权分立,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上出现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盘庚迁都后商王室中兴,王权加强,排除C项;春秋时,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各政权之间战乱纷争,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夏朝之前,排除C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D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实现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因此,材料中“他”是指孝文帝,D项正确;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参与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排除A项;晋武帝是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排除B项;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的国君,参与淝水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B
【详解】
根据题干中“1.禁胡语、胡服;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在题干中未体现,故A、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时还未实现南北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5.B
【详解】
根据材料材料“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项结合,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淝水之战使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魏、蜀、吴。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等。
(2)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原因能说明即可。
(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
(1)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如: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蒋干盗书,比喻上当受骗,出自《三国演义》。
(2)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起因是曹操和袁绍争夺我国北方的控制权。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为了夺取荆州,进而夺取天下。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起因是前秦在后方不稳定 的情况下要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
(3)
材料“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反映了学汉语和通汉婚的信息,可知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17.(1)①;孙权
(2)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战乱少。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改穿汉服,使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
【详解】
(1)依据“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可知与曹操有关,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即图中的①处。③处对应的是吴国,而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
(2)依据材料二“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可知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显著的开发。依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战乱少等。
(3)依据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反映孝文帝采取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的举措。他还采取了使用汉语,改穿汉服,使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汉化措施。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依据材料一得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标志局部统一的实现;依据材料二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显著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依据材料三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民族融合。由此得出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