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2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2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07 13: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液化,后汽化
2.小宇和爸爸一起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掉了盖子与温控开关),用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他把电热水壶放在一个电子秤上,加热前电子秤示数为200g,加热过程中,他将温度计放入热水壶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B.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C.沸腾后,水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D.加热至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示数始终不变
3.江都地区入冬后,我们常将教室门窗紧闭。早晨我们常看到窗户上“模糊一片”,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模糊一片”是液态小水珠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形成原因相同
C.“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外侧
D.通常教室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
4.《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很多美食,在烹饪的过程中常能看到一些物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牛肉火锅中正在沸腾的水温度保持不变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出“白气”是水蒸气
C.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D.煮饺子时盖上锅盖,可以节约加热时间
5.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烧杯下面垫有石棉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定达到100℃
B.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C.杯口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刻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6.2021年学生学习期间,为加强预防新冠病毒,学生进出校园时必须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是容易使眼镜“起雾”给学习带来不便。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B.“雾气”其实质就是水蒸气
C.冬天佩戴口罩眼镜不容易出现“雾气”
D.自加热镜片可以防止“雾气”生成
7.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
8.下列生活现象中,为减慢蒸发的是(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把湿衣服晾在向阳处
C.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
9.对雪糕周围冒的白色“冷气”和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白色“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冷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 B.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冷气”是液化形成,“热气”是汽化形成
10.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11.小龙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C.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D.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自己家的小汽车的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冬天都在内表面 B.夏天、冬天都在外表面
C.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D.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13.如图所示,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B.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水蒸气液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D.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4.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15.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起雾,这是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现象
C.夏天炎热时,向地面撒水能够变凉快一些,这是利用蒸发吸热致冷的方法降温
D.烧水时,若被100℃的水烫伤要比100℃的水蒸气烫伤更厉害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在做“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中,敞口烧瓶中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金属盘液化成水珠滴下来,这一过程中水蒸气是通过______的方法液化的。同时发现金属盘的温度升高,这说明了液化______。为了使液化现象更明显,可以对金属盘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17.小明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______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______的缘故(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物态变化过程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18.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19.如图甲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水沸腾后杯底所冒出的气泡形状为图______所示(选填“a”或“b”),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______(选填“水蒸气”或“空气”),同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0.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三、综合题
21.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如图)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__________
22.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
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的比值叫做该温度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饱和气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数量空气中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的水蒸气量)。如图甲所示,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这一支温度计即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这一支温度计即为干温度计。还有一个可根据干、湿温度计的示数来确定空气相对湿度的转盘式标尺。转盘式标尺由两个同轴的圆盘组成,其中外盘是固定的,上面标有对应湿温度计温度值的0~40刻度线及表示相对湿度值的10~100刻度线;内盘可以绕轴转动,上面标有对应干温度计温度值的0~40刻度线及相对湿度%字样。转动内盘,当内、外盘上的相同温度值对准时,相对湿度的箭头正好指向100,表明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如图丙所示。
(1)通常情况下,温度计的示数稍低的是___________(干温度计/湿温度计),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相对湿度___________(越大/越小),如果在使用时发现示数相同说明空气相对湿度为___________。
(2)中午,小宏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26.0℃,湿温度计示数为22.0℃。到了晚上,小宏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16.0℃,湿温度计示数为12.0℃。关于中午和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午和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相同
B.因为中午和晚上气温不同,所以无法比较中午和晚上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
C.中午空气的相对湿度大
D.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大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科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例不当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如图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这是________现象,发生这种变化需要吸热;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30% B.40% C.60% D.90%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4.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比较电冰箱内不同区域的温度情况。
(1)需要用到的器材有:一支______和______;
(2)小明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了自己家电冰箱不同区域的温度,所得数据如下:
表一
位置 冷藏室上层 冷藏室中层 冷藏室下层 冷冻室
温度 10oC 7oC 3oC ﹣15oC
小明的妈妈从菜市场买回来一些鸡蛋,为进行冷藏保鲜最合适的位置是______;
(3)在某次测量时,小明得到的结果如下,思考后得知自己在这次测量中的方法不正确。表二
位置 冷藏室上层 冷藏室中层 冷藏室下层
温度 13oC 7oC 16oC
得到这个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请写出一种原因)。
25.小芳、小于和小江三位同学在探究“物体的状态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时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案:
小芳的方案:
①将一块冰放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冰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将放有冰块的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使冰全部熔化成水;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其中水的总质量为m2.
小于的方案:
①将盛有适量热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m1;
②将冰块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m2;
③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让冰熔化成水;
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其中水的总质量为m3,现在请你将她们两人的发现和结论写出来.
(1)小芳通过比较_____,发现冰熔化后,其质量是_____;小于通过比较_____,发现冰熔化后,其质量是_____.
(2)小芳和小于当中谁的结论是正确的?_____.另一个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3)爱动脑的小江发现小芳、小于的方案都有缺陷,提出了一种既简捷又方便的实验.请你写出小江是如何进行实验的_______.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 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干冰。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___(好/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______(水/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5)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 )
A.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
B.冰块放入铁锅中,冰块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却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手指却没有被烫伤
D.烧红的普通铁锅打入鸡蛋,晃动铁锅,鸡蛋在锅中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整个过程先汽化,后液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
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的底部,不能准确测出水的温度,故A错误;
B.水沸腾时,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汽化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所以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故B正确;
C.液体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故C错误;
D.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大量水分汽化,水的质量减小,因此电子秤读数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模糊一片”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都是液化形成,因此形成原因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内水蒸气在窗户上液化,因此“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内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教室北侧窗户比南侧窗户光照时间更短,温度更低,水蒸气液化更明显,所以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
A.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好的水晶虾饺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油的沸点高,所以油能把糍粑炸得金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煮饺子时盖上盖子,可以减少蒸发,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的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水沸腾后,水的温度达到了沸点,但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如果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不是100℃,温度计示数不一定达到100℃,故A错误;
B.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故B正确;
C.杯口的“白气”是烧杯内的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在烧杯口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刻停止沸腾是因为此时石棉网和烧杯的杯底温度还很高,水可以继续从石棉网和烧杯的杯底吸热,并不能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B.“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液化过程放热,故AB错误;
C.冬天,戴眼镜的人佩戴口罩,眼镜镜片容易变模糊,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水蒸气液化需要放出热量,自加热镜片的温度高,可以防止“雾气”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是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降低了温度,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C符合题意;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使蒸发减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
A.用电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和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湿衣服晾到向阳处,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降低了温度,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A.用扫帚把积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增大了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既减慢了空气流动、减小了表面积,又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吹风机吹头发,既提高了温度又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
A.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液滴,故A错误;
B.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食物处在温度越高的环境中,熟的越快,故C正确;
D.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由于杯子的外壁温度高,不会有水蒸汽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
车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内温度低于室外,车外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外温度低于室内,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A
【详解】
A.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以使金属盘的温度降低,这样从瓶口出来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可以更快液化,可以使液化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
BD.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瓶内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瓶口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而形成的,不是水蒸气,故BD错误;
C.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过程中要释放热量,故C错误。
故选A。
14.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冰棍周围冒“白气”,是水蒸气变为液态的小水珠,故A错误;
B.眼镜会起雾,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向地面撒水能够变凉快一些,这是利用蒸发吸热导致温度降低,故C正确;
D.烧水时,若被100℃的水蒸汽遇到皮肤后,液化会放出的很多的热量,而100℃的水不会液化放热,故100℃水蒸气更容易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16. 降低温度 放热 在盘中加一些冰
【详解】
[1][2]由题可知,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金属盘,液化成小水滴,是利用降低温度的方式使气体液化,同时在液化的过程向金属盘放热,使金属盘温度升高。
[3]为使水蒸气更容易放热,应降低金属盘的温度,故应向金属盘中加一些冰块。
17. 鼓起来 汽化 吸热
【详解】
[1]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受热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所以塑料袋鼓起来。
[2][3]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18.压缩体积
【详解】
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温下使用的,不可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液化,所以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之后贮存在钢罐中的。
19. b 水蒸气 液化
【详解】
[1]当液体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在水底产生,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直至水面破裂,水沸腾后杯底所冒出的气泡形状为图b。
[2]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3]我们看到的“白气”是由大量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
20. 吸热 减慢 ①②③
【详解】
[1]游泳者出水后身体会觉得冷,这是因为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冷。
[2]将身体蜷缩起来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一定程度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使人感觉不那么冷。
[3]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把手伸开,吹出的风也会使液体在空气中的表面积增大,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故①②③正确。
21.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水池中的水受热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再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雾,即“白色气团”.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
【详解】
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水池中的水受热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再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雾,即“白色气团”.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
【点睛】
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液体在汽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为小水珠.
22. 湿温度计 越小 100% C
【详解】
(1)[1]通常情况下,由于湿棉纱上的水蒸发吸热,使湿温度计的测温泡温度低于周围大气温度,进而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稍低。
[2][3]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蒸发得快,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当内、外盘上的相同温度值对准时,相对湿度的箭头正好指向100,表明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
(2)[4]中午将内盘干温度计26℃刻度转到湿温度计22℃刻度线对齐,内盘转过的角度为θ1,晚上将内盘干温度计16℃刻度转到与湿温度计12℃刻度线对齐,内盘转过的角度为θ2,由图丙可得,θ1<θ2,所以表示相对湿度的箭头在中午指示的相对湿度较大。故选C。
23. 液化 D B 升高 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浓度增加,使得沸点升高
【详解】
(1)[1]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形成的;
(2)[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3)[3]由于当地最低气温为-15℃,则混合液凝固点应低于-15℃,由于-17℃与-15℃非常接近,按要求混合液的凝固点应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处于安全与节能考虑,应使用防冻液含量为40% 的混合液,其凝固点为-28℃,故选B;
(4)[4][5]由于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混合液中防冻液浓度增加,由表格可知,防冻液浓度增加会使得沸点升高。
24. 温度计 秒表 冷藏室下层 冷藏室下层的门没有关紧
【详解】
(1)[1][2]为了比较电冰箱内不同区域的温度情况,需要控制时间相同,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故需要温度计和秒表。
(2)[3]由表一数据知,冷藏时,冷藏室下层的温度最低,所以鸡蛋应该放在冷藏室下层冷藏保鲜的效果最好。
(3)[4]由表二数据知冷藏室下层的温度比上层的高,可能是冷藏室下层的门没有关紧,有热空气进入。
25. m1和m2 减小的 ;m1+m2和m3 不变的 小于 原因一是冰放在烧杯中测质量的过程中,由于冰温度太低,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壁上,导致m1的测量结果偏大;原因二是用酒精灯加热使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水不断蒸发,所测的m偏小; 答:将冰块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称出其质量记作m1;等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再称其质量,记作m2,比较m1和m2大小,就能得到物体质量与状态的关系了.
【详解】
解:
(1)①小芳先测出烧杯和冰的质量m1,熔化测出烧杯和水的质量m2,由于水在加热过程中会蒸发,所以发现m2小于m1;
②小于分别测出烧杯和热水的质量m1、冰的质量m2,再将冰放入热水并熔化,测出质量m3,由于冰放入热水,热水温度降低,蒸发减慢,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所以得到质量不变的结论;
(2)答:小于的结论是正确的;原因一是冰放在烧杯中测质量的过程中,由于冰温度太低,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壁上,导致m1的测量结果偏大;原因二是用酒精灯加热使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水不断蒸发,所测的m2偏小;
(3)答:将冰块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称出其质量记作m1;等冰完全熔化成水后,再称其质量,记作m2,比较m1和m2大小,就能得到物体质量与状态的关系了.
26. 差 不变 氮 D B
【详解】
(1)[1]当水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膜,托住水滴,使水滴与物体表面分离,导致液滴的滚动,使水不能迅速汽化,所以水蒸气的导热性比水差。
(2)[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蒸气膜使水不能更好的从高温物体吸热,但是水的沸点不变。
(3)[3]当液氮倒在头上时,人体温度比液氮高得多,产生莱氏效应,和人体接触处的液氮剧烈汽化形成氮蒸气膜,使外围的液氮不能迅速从人体吸热,从而保护人体不被冻伤。
(4)[4]A.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干冰,而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故A错误;
B.锅的温度越高,莱氏效应越容易发生,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慢,故B错误;
C.只有液体遇到很高温度的物体表面时,才会发生莱氏效应,故C错误;
D.发生莱氏效应时,接触处的水剧烈汽化,形成水蒸气膜,使剩余的水无法更好地吸热,使汽化速度减缓,故D正确。
故选D。
(5)[5] A.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时,手上的水分遇到高温铁水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膜,使更靠近手的水分不能及时汽化,保护手不被烫伤,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块放入铁锅中,冰块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却没有变化,是因为从下面加热,冰受热不均匀,上半部分还未达到熔化条件,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B符合题意;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手指却没有被烫伤,是因为手上的水分遇到高温的火焰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膜,使更靠近手的水分不能及时汽化,保护手不被烫伤,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烧红的普通铁锅打入鸡蛋,晃动铁锅,鸡蛋在锅中滑动,鸡蛋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的铁锅,迅速汽化形成水蒸气膜,将鸡蛋与锅分离,所以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