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每一个救国团体登上历史舞台都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下列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革命军》 C.《时务报》 D.《青年杂志》
2.洋务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该结论的是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
3.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针对“成功之处”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B.
C. D.
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下面不属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意义的一项是( )
A.挫败了英、俄分裂中国西部领土的阴谋
B.有利于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
C.彻底巩固了西北地区的安全
D.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
6.1897年底,全国出现讲变法自强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 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这一现象
A.开启近代化运动 B.催生民族资产阶级 C.传播了维新思想 D.宣扬民主共和观念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8.洋务运动前期提出了“自强”的口号,下列体现洋务派“自强”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创办轮船招商局
9.下列对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0.下表为清朝政府创办的部分企业。这些企业( )
名称 地点 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 安庆 福州 天津 李鸿章 曾国落 左宗棠 崇厚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批民用企业
C.实现了“自强”的既定目标 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1.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殉国于黄海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12.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李鸿章 B.袁世凯 C.恭亲王奕? D.慈禧太后
13.“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材料中“购买外洋器物”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企业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4.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后者( )
A.发展近代工业 B.创办新式学校 C.实行民主政治 D.编练新式军队
15.《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一项规定是( )
A.赔款4.5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应如何实现“自强”?为此,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说说,哪一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并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近代史上的这两次改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7.中国近代史,写满了屈辱与悲痛。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例举战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场战争使中国杜会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二
侵略战争名称 《马关条约》内容条款 对中国的危害
① 清政府割江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破环了中国领土主权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②
③ 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完成表中空格。
材料三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自义教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方列强从哪些方面控制了清政府?简析此条约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故选C项;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排除D项。
2.A
【详解】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符合题意;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属于军事方面的,B排除;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不是最能体现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内容,C排除;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不是洋务运动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
3.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最符合题意。
4.A
【详解】
根据题干“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排除C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 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我国西北地区已让受到列强的觊觎,并没有彻底巩固西北地区的安全,C项不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发生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讲变法自强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 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这一现象传播了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到来,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进程,并催生民族资产阶级,排除AB两项;材料是维新派的主张,革命派宣扬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灾难”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指的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后期创办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故选B。
9.D
【详解】
根据漫画“《时局图》”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述光绪帝,请求拒、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故“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与《时局图》表达的意思不符,D项符合题意;《时局图》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排除AB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工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以“求富” 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表格列举是部分洋务运动的企业,这些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D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表格中有民用工业还有军事工业,排除B项;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自强”的既定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
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A项;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项;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见条约中没有将她作为祸首惩办,大喜过望,不仅全部接受,还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详解】
依据题干“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代表洋务派官员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军事技术,对内可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可抵制外国侵略,从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因此维护清朝统治是“购买外洋器物”的根本目的,A正确;发展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都是购买或制造“外洋器物”的表现,不是根本目的,BCD排除。故选A。
14.C
【详解】
分析材料“后者布新同时陈除旧,可知:戊戌变法是“布新”且“除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要对中国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确立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故选项C符合题意;发展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校、编练新式军队都是“只布新而不除旧”,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5.C
【详解】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C项正确;赔款4.5亿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拆毁大沽炮台不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B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3)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
根据材料一“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应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自强”,为此,李鸿章等人掀起了洋务运动,这一运动的积极影响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材料二“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反映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3)
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区别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7.(1)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是甲午中日战争。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关税主权;军事权利;政治主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
根据材料一图片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所以①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的内容除表格内容外,还有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清政府赔款白银2亿两。
(3)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关税主权;根据“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军事权利;根据“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