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6: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三司 B.厂卫制度 C.八股取士 D.削藩政策
3.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图所示明代青花扁壶手工艺品应出自的城市是
A.苏州 B.广州 C.景德镇 D.杭州
4.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明朝为一劳永逸的解决“君相争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丞相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6.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明朝,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你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梦溪笔谈》
7.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历代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权想尽了办法,实施了各种手段,变革了很多体制。下图是某朝代政府框架改制图。对比分析判断该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8.《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完善选官制度 B.重文轻武
C.加强君主专制 D.加强丞相权力
9.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
隋 ①
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
宋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 ②
清 大兴文字狱
A.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兴办太学
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依据门第推荐
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废除丞相
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八股取士
10.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建立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文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推动教育发展
B.唐太宗创立殿试制度,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C.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D.1898年百日维新废除了科举制
1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3.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请你从以下对他一生中的四个剪影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八股文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14.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建立行省制度
15.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这些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
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二、综合题
16.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1)据材料一,为改变世家独霸政府的局面,哪位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2)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3)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宋朝改革发展科举的措施是什么?
(4)有人说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有了“新的变化”,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拟题》
(1)据材料一,说说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题目选自哪里?考生所解释的内容必须遵循谁的观点
(2)仔细观察材料二,描絵一下画中人物的不同情态。
(3)据材料三,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是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所说的秦朝的那一事件历史上称作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朝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前,我国还没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AB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选官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是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项正确;明朝在地方设三司,排除A项;明朝设的厂卫是特务机构,排除B项;削藩政策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因此,图示明代青花扁壶手工艺品应出自景德镇,C项正确;由此可知,图示手工艺品应出自景德镇,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西汉经丝绸之路引入的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排除A项;唐朝农业发展没有农作物方面的表现,排除B项;北宋引入的是高产作物占城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君相争权”问题,A正确;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目的是加强对官民控制,B错误;八股取士是明代的选官方式,与材料无关,C排除;大兴文字狱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与题意不符,D排除。
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不得违背,A项正确;BCD项不是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政府框架改制图”,由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没有“丞相”,可知于明朝相关,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8.C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史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使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排除B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图表中内容“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故①为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故②处填写八股取士。D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朝,排除A项;依据门第推荐是九品中正制,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废除丞相是明朝的,但是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年代标尺及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D项正确;581年,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排除A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确立,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05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依据题干“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大意是:我朝废除了丞相,设立五府,六部机构,相互牵制,稳定朝廷的统治,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明太祖继位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直接对皇帝负责,C项正确;ABD项与废除丞相无关,排除。故选C项。
13.C
【详解】
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此可判断他出生于1421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明太祖在位时设置锦衣卫,以加强皇权,D项是可能的;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C项不可能是事实。故选C.
14.B
【详解】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B项正确;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C项;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社会文化氛围宽松,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了社会文化活跃,而明代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导致明代书法艺术中规中矩,缺乏活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也高度发展,所以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C项正确;明初中规中矩的风格不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A项;这些变化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引起的,而不是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排除B项;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隋文帝;设置进士科
(2)殿试和武举
(3)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在“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答卷的格式、段落有严格的划分,答卷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开创了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在发展科举制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有利于国家对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进一步减少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这是由于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在“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答卷的格式、段落有严格的划分,必须由八个部分。
17.(1)选自:“四书”“五经”。遵循:朱熹。
(2)有的高兴,手舞足蹈:有的感到失落,伤心叹气。
(3)八股文 焚书坑儒
(4)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不能有自己的见解,且必按八股文的呆板固定格式来写,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培养了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所解释的内容必须遵循朱熹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举子看榜”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后举子看榜的情况,画中人物,有的高兴,手舞足蹈;有的感到失落,伤心叹气。
(3)根据材料三“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是八股文。材料中顾炎武所说的秦朝的那一事件历史上称作“焚书坑儒”。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不能有自己的见解,且必按八股文的呆板固定格式来写,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培养了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等方面认识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