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鉴赏小说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林冲、别里科形象的的典型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理解《水浒》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会本文“官逼民反”现实;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套子”在生活中的延续。
教学难点 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认识林冲性格质变的社会意义;理解《套中人》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第一部分 小说阅读鉴赏综述
教学要点 小说鉴赏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说的概念
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知识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二、人物描写鉴赏
1.分析人物形象的几个层面:在情节发展中分析,在描写人物中分析,在特定环境中分析。
注意分析人物的行动和语言。
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
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
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物。
2.掌握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⑴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包括容貌、神情、衣饰、姿态、音调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⑵语言描写及作用
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选用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特定的环境。)
作用: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⑶心理描写及作用
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刻画;用景物描写刻画;用传神的动作刻画;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用对话刻画)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⑷动作描写及作用
作用: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要精选词语,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形象、生动。)
⑸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文艺作品中各种生活图景和人物形象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细胞。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典型。
作用: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凸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 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 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前呼后应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 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 ,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 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 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详略有致: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可以写得详细,有时可以写得简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正是 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对比展示
鲁迅的小说《祝福》有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 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 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 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 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 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⑹侧面描写及作用
侧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侧面描写总是同正面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对描写和介绍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
①景物衬托:用写景来烘托人物:如《红楼梦》里写黛玉的住所:翠竹夹路,苍苔满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虽寥寥几笔,着墨不多,却使人感到主人公的孤高自许,不同凡俗。
②人物烘托: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中表现人物的特征。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好得多。年轻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说到小二黑的漂亮,那不仅在刘家峤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那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对这两上年青人的美貌,作者并没有直接出面加以描写,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映,侧面地加以表现,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③人物反衬:用与其它人物作比较,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如小说《羊脂球》里羊脂球:羊脂球虽身为妓女,却深明大意,富于民族气节,不愿委身敌寇。一群资产阶级贵族庸人,对敌人卑怯恭顺,为了逃命,却百般怂恿逼迫羊脂球向敌人献身。通过这样的比较,写了资产阶级贵族的无耻下流,突出了"下等人"羊脂球的形象。
三、环境描写鉴赏
1.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环境描写作用(结合具体小说分析)
⑴《祝福》第一段的环境描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提示:送灶---旧时习俗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作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这天祭送灶神,叫送灶。开头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整个鲁镇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气氛。
开头段落的自然环境:“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响”“幽微”,给文章增添了一层压抑沉闷的色彩,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所以,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做铺垫。(暗示社会环境)
⑵《故乡》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提示:自然环境的特点:严寒,深冬,隐晦,冷风,苍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渲染气氛)
⑶沈从文《边城》中间一段的环境描写: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提示: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等服务的。这段文字从声音、气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此时的翠翠情窦初开又无所适从,内心孤独而惆怅。(烘托人物形象)
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三段有关雪的描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草料场,这时天空却起了变化,风雪初起)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去沽酒御寒的路上,作者再次描写了风雪,雪势正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喝了一顿闷酒仍旧迎着北风回来,雪更大了。)
提示:这些风雪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景----风大雪紧(交代自然环境,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也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谦一伙才会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风雪,林冲才得以隔着门洞悉奸人的阴谋,这样终于使林冲完成了由安分守己的良民到奋起反抗的转变。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推动情节发展)
⑸《祝福》最后一段中的环境描写: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教师引导:结尾段落,则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什么感受呢?
明确:①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②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③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这样就把有钱人家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隆重地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祥林嫂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样一种反差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深化小说主题)
3. 小结: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四、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1.故事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在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比如鲁迅的《祝福》。
小说的情节讲究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挖掘小说主题
⑴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⑵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