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47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0: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通过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目 录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二战后苏联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一.发展 1、成就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苏联工业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
——毛泽东参加完生日庆典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 隐患也存在于斯大林模式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2、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
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
苏联方案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
赫鲁晓夫:
出生自农民家庭,早年长期在乌克兰工作;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政治: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B、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
农业
A、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
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B、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主要内容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突破口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农民越来越贫困,农村半崩溃。
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国家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斯大林留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制弊端显露
改革具有针对性、开创性,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二)苏联的改革:(2)评价:①积极性:A.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B.农业: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C.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②消极性:A.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B.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有何启示?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的原因”:
②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
③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
材料一: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
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
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
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
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二: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有何启示?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的原因”:
②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
③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
材料一: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
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
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
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
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二: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改革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改革并不彻底,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
启示2: 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二)苏联的改革:1.勃列日涅夫夫改革:1964---1982年(1)主要内容: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工业为重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氏的难题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个人迷信,专断作风;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夫改革:1964---1982年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历年军费开支表工业为重(2)评价: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原因: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只在管理上下功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夫改革:1964---1982年工业为重材料一: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材料二: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失败的原因: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启示: 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在关注国家军事实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民生。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老人政治
病夫治国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前期 经济 内容 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结果
后期 政治 内容
结果
市场调节
成效甚微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思考:为什么《时代周刊》用了这样的字眼?
“重启人生”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P117
背离社会
主义方向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 了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启示:
1.改革应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乱” “僵” “垮”
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
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
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改革结果)
三次改革的共性:
(三)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1990.03立陶宛率先独立1990.06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12.26苏联解体1991.08.19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1.过程: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3.11—1991.12.16)
1940年的苏联
苏联解体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忽视的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玉米运动”;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
(1953.9—1964.10)
苏联模式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玉米运动”;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服从国家计划管理前提下自主经营;军事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1964.10—1982.11)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趋于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苏联模式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玉米运动”;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服从国家计划管理前提下自主经营;军事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租赁制、家庭农庄
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根本触动
偏离方向
(1985.3—1991.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却失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苏联的解体:2.原因:(1)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2)现实: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3)外因: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普京修补与背离:昔日辉煌不再的苏联(二)苏联的改革:贰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和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国家建立: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经济发展: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3、苏联模式: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背景
(二)改革
特点 内容 成就 结果
南斯拉夫 最早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 改革运动也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共产党提出《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外交政策等。 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波兰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匈牙利 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 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 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50—80年代 东欧的改革
国家 改革开始的时间 改革的内容
南斯拉夫 1950年开始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波兰 1956开始 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
捷克斯洛伐克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匈牙利 1956开始 按照本国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
民主德国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推出“新经济体制”
保加利亚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分批试行“新体制”
罗马尼亚 1967年开始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阿尔巴尼亚 1988年开始 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试点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1989
1945
东欧各国改革
50年代
二战后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恢复经济
东欧改革陷入困境
东欧剧变
80年代
70年代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剧变
剧:时间短、速度快
1、原因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①苏联模式的弊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③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示意图
国家 变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并入联邦德国
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
最终解体
3、表现
2、结果: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确立
改革
建设
新时代
1949:建国
1954:政治
1956:经济
曲折
开创性
奠基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国民生产总值
②基础设施
③农业现代化
④创新型国家
十九大
深化认识
重大贡献
重大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中国新时期改革(1978~):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① 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③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 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深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11月13日售)的杂志封面,这是第一次出现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 Won)。 作者伊恩·布雷默对中国的 " 就业岗位创造与保护 ";建立 " 诚信制度 ";" 人工智能 " 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很大肯定。作者在文章开始就强调:此时此刻,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唯一最具实力的国家。文中提到,虽然目前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正在利用国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稳步赶超美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