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课 鱼我所欲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屑xiè;
B.蹴cù;
C.丧sàng;
故选D。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为了/做;
B.比/对;
C.得到/同“德”,感恩、感激;
D.都是“所以”的意思;
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第一个“与”义为:给,第二个“与”通“欤”,语气词;
B.第一个“为”义为:做,第二个“为”义为:为了;
C.第一个“于”义为:对于,第二个“于”义为:比;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D。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弄懂大意,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③根据固定句式断句;④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结合语境,D选项的意思是: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结合虚词“而”,可断句为: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
C对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
6.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C
【解析】
略
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B.“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C.“欲”古义和今义都是想要,希望;
D.“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之”解释为:代词/助词,的;
B.“穷”解释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人/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C.“奉”解释为:侍奉/供养;
D.“已”解释为:停止;
故选D。
9.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2-1-c-n-j-y
A.取得,得到;
B.同“德”,感恩、感激;
C.得到;
D.得到;
故选B。
1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正确翻译应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故选A。
11.“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该句放入下面语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哪一种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A)虽然方式不同,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B)他们的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事态度。其区别在于,(C)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D)21*cnjy*com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结合“古代的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分析。所举例子应该是先道家,后儒家。所以“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应该放到“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前。故放在C处。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D.根据句意: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做了,可知应划分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课内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B.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C.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担心,担忧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人的羞恶之心
14.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贤者能勿丧耳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了正反论述。
C.文章第二段,从“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两个方面,运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结尾,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也会丧失这样的初心。
【答案】13.C
14.B
15.C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A.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 蹴:踩踏;
B.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何加:有什么益处;
C.句意: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祸;
D.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本心:人的羞恶之心。
故选C。
14.
本题考查文言文通假字的判断。
A.“辟”通“避”,躲避;
C.“乡”通“向”,先前、从前;
D.“辩”通“辨”,辨别。
故选B。
15.
C.由“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可知,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点明何为“羞恶之心”。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知,作者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作者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综上,文章第二段,作者从“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两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无道理论证。故选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弟受;敲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满!为宫室之美,妻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呼尔而与之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B.委而去之。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佣者笑而应曰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如果使人喜爱没有超过喜爱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C.如果使人的欲望都像追求生命一样,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求得生存的人,哪一个人不可以利用呢?
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B.在结构上,第二段末句的“本心”与第一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二者含义相同。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的疑问。
D.“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的本性。【来源:21cnj*y.co*m】
19.下列人物能够体现选文“贤者”境界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恽代英:“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答案】16.D
17.A
18.C
19.D
【解析】
1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答题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例句的意思是: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A.句意: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已而:表示短暂的时间,不久;
B.句意:守城的人就弃城而逃。而:用在动词“委”和“去”之间,起承接作用,可不译;
C.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D.句意:同伴们笑着回答说。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如使,如果、假如;莫甚于,没有超过;用,采用;
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
C.“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是一个反问句;手法并非“设问”;故选C。
19.
本题考查拓展比较。
根据原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可知:本文中“贤者”的境界是“舍生取义”;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译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表现了陶渊明远离世俗,内心清净;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译为: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表现欧阳修沉醉于美景;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表现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体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与“舍生取义”的“贤者”境界无关;
D.“己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是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起了从前的战友,有的已经牺牲了,有的还在继续战斗,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已经把这些都当做是家常便饭了,不在为这些事情烦恼了,而是用满腔的豪情去继续在狱中和敌人做斗争,像楚囚那样,绝不忘记、背叛自己的信仰,情感主要还是在狱中更加怀念从前的战友,表达自己忠于信仰的决心表达了恽代英为了革命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情,宁死不背叛信仰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能够体现“贤者”境界;
故选D。
【点睛】
《鱼我所欲也》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2)是贵义于其身也 贵: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受地于先王
D.争一言以相杀 徒以有先生也
22.下列对文字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甲】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C.墨子完全赞同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的行为,他认为为了捍卫正义,可以去厮杀,去战斗,去牺牲。
D.墨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一个“义”字,士的根本当然也就在于“义”,义甚至重于士的生命。在这一点上,与孟子所讲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2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20.(1)“辟”同“避”,“躲避”的意思。(2)贵,以……为贵
21.A
22.C
23.(1)不只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明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24. 万事莫贵于义 舍生取义
【解析】
20.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2)句意为: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贵,以……为贵。
21.
A.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B.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
C.介词,表比较\介词,从;
D.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介词,因为;
故选A。
22.
C.根据乙文中的“争(争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可知,孟子赞同的是为了争论一句与“义”相关的言论而互相厮杀的行为,并不是为了争论任意的一句话就互相厮杀。故选C。
2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2)予,给予;而,却;为,做;之,这件事。
24.
考查比较阅读。
乙文运用比喻论证,以“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出“天下不若身之贵”的论述,进而得出结论“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所以本文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甲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根据“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论证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点睛】
译文:
甲: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比正义更可贵的。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蹴尔而与之 蹴: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4)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
26.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8.请用“/”为【乙】段画横线句子断句。(限2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29.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说孟子在【甲】【乙】文中的主张各是什么。
【答案】25.(1)踩踏;(2)同“德”,感恩,感激;(3)好处,益处;(4)如果。
26.B
27.(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本心)罢了。
(2)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28.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29.孟子在【甲】文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乙】文阐明了对百姓施行仁政的观点。
【解析】
【分析】
2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21教育网
(1)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2)句意: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激;
(3)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4)句意:如果轻义而重利。苟:如果。
26.
例句“万乘之国”意为: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之”,解释为:助词,的;
A.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之”解释为:助词,的;2·1·c·n·j·y
C.句意:送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之”解释为:到;
D.句意: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之”解释为:代词;代指齐军的队形;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耳:罢了;
(2)未有:没有;遗:遗弃;亲:父母。
28.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为: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万乘之国”主语为“国”,“万乘之”为形容词,修饰“国’,因此,该处为第一处停顿;
“弑其君者”主语为“者”,“弑其君”为定语,修饰“者”,因此,该处为第二处停顿;
“必千乘之家”中,“千乘”为状语,修饰“家”,因此,该处为第三处停顿;
所以,该句断句为: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29.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为: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据此可知,孟子在甲文中主张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乙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为: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据此分析,孟子在乙文中主张的观点是:重义而轻利(先义后利)。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21·世纪*教育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勉①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②也,则自致辎軿③;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④,非直⑤不经营而已。薄躬⑥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⑦……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⑧,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 徐勉传》,有删改)
【注释】①勉:徐勉,南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武帝时人。②才:有才学,有本领。③辎軿(zī píng):车辆。这里比喻财富、官职。④所未尝言:从来都不曾提过。⑤直:只是。⑥躬:自身。⑦可谓备之: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⑧籝(yíng):竹箱之类。⑨徒语:空话。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 )
(3)不如一经( )
(4)终为他有( )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32.【甲】文中的“本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本志”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阐述观点时都使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30. 同“避”,躲避 丧失 技术,知识,经验 被
31.(1)所以人们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2)古人说过“把清白留给子孙,不也很丰厚吗”。
32. 舍生取义之心 以清白遗子孙
33.示例:【甲】文画线句子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前和现在截然相反的做法作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乙】文把别人和自己留给子孙的东西做对比,强调留给子孙清白的原因和重要性。
【解析】
30.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丧:丧失;
(3)句意:倒不如有一门学问。经:技术,知识,经验;
(4)句意:最后还是归于别人。为:被。
3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是故(因此,所以),欲(喜爱),甚(胜过,超过),恶(厌恶)”(2)“以(把),遗(留给),厚(丰厚)”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3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概括。从甲文看,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如今却为了一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所以甲文中的“本心”指舍生取义之心。从乙文中“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可知,徐勉终生洁身不贪,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所以乙文中的“本志”指以清白遗子孙。
33.
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作用的能力。甲文画线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把“乡为”与“今为”对比,从前和现在的做法截然相反,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强调了“义重于利”,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乙文中“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可知,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画线句把别人和自己留给子孙的东西做对比,从“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可知,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子孙“才”与“不才”作对比,突出了留给子孙清白的原因和重要性。
【点睛】
[甲]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想要的……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乙]参考译文: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34.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皆以美于徐公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败义以求生 可以为师矣
D.遂班军而还 康肃笑而遣之
3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死亦我所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4)不忍委之
3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7.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荀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
【答案】34.D
35.①厌恶,讨厌;②同“避”,躲避;③从远方;④丢下,舍弃。
36.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37.荀巨伯探望重病的朋友,这是“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贼攻打城池,他的生命遇到危险,不听朋友的劝离,而是选择留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这就是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
【解析】
34.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胜过、超过/介词,比;
B.连词,那么/连词,如果;
C.连词,来/介词,凭借;
D.表承接,可不译\表承接,可不译;
故选D。
35.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讨厌;
②句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③句意: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远:从远方;
④句意:我不忍心舍弃他。委:丢下,舍弃。
3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意:(1)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理。皆,都。丧,丧失。(2)语,告诉,对……说。去,离开。www-2-1-cnjy-com
37.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体现了荀巨伯对友人真挚的情义,友人生病,便来探望。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岂荀巨伯所行邪?”,友人劝荀巨伯离开,荀巨伯说自己不能“败义以求生”,体现了荀巨伯对“义”的坚持,即使面对死亡的危险,也不背离朋友。
“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荀巨伯愿意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朋友的生存,这就是舍生取义。
【点睛】
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注】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忠烈公,即史可法,为明朝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
3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变本加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39.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就像有的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理解: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但也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有时候为了生命采取一些求生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孟子认为饥民和乞丐也会为了尊严而舍弃生命,充分证明了不是贤者才能有“是心”,而是人人都有“是心”。
40.乙文中史忠烈公身上是如何表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请据此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答案】38.D
39.乙
40.城池沦陷,史忠烈公宁死不肯苟且偷生;落入敌手,不屈服,不卑躬屈膝,最终大骂敌军而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
【解析】
【分析】
38.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这,这样/判断动词/这;
B.与:给/欣赏/一起;
C.加:好处/强加/更加;
D.已:停止;
故选D。
39.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与理解正误的判断。
【甲】有误。
翻译:句中的“如”是“如果”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应翻译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21cnjy.com
理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版权所有:21教育】
故选乙。
40.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乙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大意。史忠烈公在形势危急时,根据乙文第一段句子“吾誓与城为殉”,可知他又不愿死在敌军之手,所以希望能在敌军攻破城时帮助自己完成为国而死的大节。可是愿担此责的副将军史德威在关键时刻没能帮助他完成心愿,使史忠烈公不幸落入敌手。根据乙文第二段句子“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可以看出史忠烈公不愿投降,苟且偷生。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具体体现。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这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乙】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骤、太守任民育和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1*cnjy*com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①,放②其心而不知求③,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注】①由:经过通过。②放:舍弃。③求:寻找寻求。
4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学问之道无他
4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43.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气势磅礴,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甲】【乙】两个语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出处:21教育名师】
44.孟子擅长对同一论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这两个语段也论证了同一观点。你能说出这个观点吗?
【答案】41.①同“德”,感恩,感激;②道理。
42.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
43.甲文将“乡”与“今”对万钟的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态度进行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将“人”丢失鸡犬后懂得找回来,但丢失了本心却不知找回来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
44.时刻保持本心,不可丢失。
【解析】
4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恩,感激;
②句意: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道,道理。
4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 http: / / www.21cnjy.com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www.21-cn-jy.com
重点词有:是,这样,这种做法;已,停止。
43.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
由甲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 http: / / www.21cnjy.com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以看出,文中将“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突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由乙文“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心而不知求”可以看出,文中将“人”丢失鸡犬后懂得找回来,但丢失了本心却不知找回来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保持本心的重要。
44.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
由甲文句子“为身死而不受,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和句子“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甲文“舍生取义”观点,其实也就是本心的问题;什么是人的本心,由《孟子》的《告子章句上》中的句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知,本心有多个角度,就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甲文论述的是本心中的羞耻心;由乙文“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可知,乙文论述的也是本心的问题,论证了同情心;综合两文内容可知,两文论述的都是本心的问题,观点是:时刻保持本心,不可丢失。
【点睛】
【甲】译文: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赶紧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故不为苟得也
(4)蹴尔而与之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7.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甲乙两篇选文都是诸子百家的作品,它们各自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请简要回答。
48.闻一多说,读经典,可以令人获得“多层的愉快”。读了甲乙两文,你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45.(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悬挂在天空。(3)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4)踩踏。
46.(1)天色湛蓝,是它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7.甲文庄子通过鲲鹏这个形象告诉人们: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达到行动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就要有巨大的能量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真正的与天地混为一体,才能遨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或: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自由,都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是有所待的。乙文孟子用鱼和熊掌设喻,主张“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48.甲文:一往无前,百折不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志。善于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执着追求远大的理想。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乙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人不能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义。
【解析】
【分析】
4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怒,一词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本义,悬挂在天空。苟得,本义,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蹴,本义,踩踏。
4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确。注意:(1)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吗。其,表示选择。极,尽头。(2)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皆,都。丧,丧失。耳,罢了。
47.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乙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48.
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甲:鲲化为鹏,将由北海飞到南海,路程迢迢,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鹏“怒而飞”,借六月的大风扶摇直上,从中可得启示:人需要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前行路上,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帮助与力量。执着追求理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乙: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贤者没有丧失罢了,可得启示: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保持初心与本性。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了自己的本心,违背了自己曾经的原则,舍弃了礼义。可得启示:人不能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义。
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 http: / / www.21cnjy.com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课 鱼我所欲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6.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9.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11.“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该句放入下面语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www-2-1-cnjy-com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哪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体系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A)虽然方式不同,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B)他们的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事态度。其区别在于,(C)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D)2·1·c·n·j·y
A.A B.B C.C D.D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二、课内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版权所有:21教育】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B.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C.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担心,担忧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人的羞恶之心
14.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贤者能勿丧耳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了正反论述。
C.文章第二段,从“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两个方面,运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结尾,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也会丧失这样的初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http: / / www.21cnjy.com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弟受;敲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满!为宫室之美,妻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呼尔而与之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B.委而去之。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佣者笑而应曰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如果使人喜爱没有超过喜爱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C.如果使人的欲望都像追求生命一样,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求得生存的人,哪一个人不可以利用呢?
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B.在结构上,第二段末句的“本心”与第一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二者含义相同。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的疑问。
D.“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因为他们在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住了“义”的本性。21·世纪*教育网
19.下列人物能够体现选文“贤者”境界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恽代英:“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http: / / www.21cnjy.com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2)是贵义于其身也 贵: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受地于先王
D.争一言以相杀 徒以有先生也
22.下列对文字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甲】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C.墨子完全赞同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的行为,他认为为了捍卫正义,可以去厮杀,去战斗,去牺牲。
D.墨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一个“义”字,士的根本当然也就在于“义”,义甚至重于士的生命。在这一点上,与孟子所讲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来源:21cnj*y.co*m】
2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出处:21教育名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蹴尔而与之 蹴: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4)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
26.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8.请用“/”为【乙】段画横线句子断句。(限2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29.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说孟子在【甲】【乙】文中的主张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勉①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②也,则自致辎軿③;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④,非直⑤不经营而已。薄躬⑥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⑦……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⑧,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www.21-cn-jy.com
(《梁书 徐勉传》,有删改)
【注释】①勉:徐勉,南朝梁武帝时人。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有才学,有本领。③辎軿(zī píng):车辆。这里比喻财富、官职。④所未尝言:从来都不曾提过。⑤直:只是。⑥躬:自身。⑦可谓备之: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⑧籝(yíng):竹箱之类。⑨徒语:空话。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 )
(3)不如一经( )
(4)终为他有( )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32.【甲】文中的“本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本志”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阐述观点时都使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2-1-c-n-j-y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34.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皆以美于徐公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败义以求生 可以为师矣
D.遂班军而还 康肃笑而遣之
3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死亦我所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4)不忍委之
3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7.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荀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21*cnjy*com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注】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忠烈公,即史可法,为明朝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
3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变本加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39.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就像有的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理解: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但也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有时候为了生命采取一些求生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21教育网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孟子认为饥民和乞丐也会为了尊严而舍弃生命,充分证明了不是贤者才能有“是心”,而是人人都有“是心”。
40.乙文中史忠烈公身上是如何表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请据此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舍其路而弗由①,放②其心而不知求③,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注】①由:经过通过。②放:舍弃。③求:寻找寻求。
4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学问之道无他
4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43.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气势磅礴,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甲】【乙】两个语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21·cn·jy·com
44.孟子擅长对同一论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这两个语段也论证了同一观点。你能说出这个观点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故不为苟得也
(4)蹴尔而与之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7.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抒己见。甲乙两篇选文都是诸子百家的作品,它们各自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请简要回答。
48.闻一多说,读经典,可以令人获得“多层的愉快”。读了甲乙两文,你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