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1.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素养目标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作者简介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题目解说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
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资料链接
碧霞元君
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保护儿童。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泰山简介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泰山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
石罅(xià) 膝(xī)盖
文意疏通
日观峰
课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绍了( )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山水形势,点出(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作者采用由( )到( )再到( )的写法
泰山
日观峰
泰山
日观峰
面
线
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D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的景色,突
出了泰山的( )。作者登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
述为:( ) ——( )——( )——(
)——( ) ——( )—— ( )—( )
艰难
雄浑壮丽
高峻
京师
泰安
山巅
泰山溪水
南麓
循
以入
少半
中岭
西谷
十八盘
日出前
日出后
第三段重点写( )的过程及日出的景象。作者
观日出的时间是: ( );地点是:
( )。作者按待日出、( )和( )、
( ) 的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观日出
月底这天的五更
日观亭
日将出
日正出
日已出
日正出
日已出
第四段略写泰山的( ),写 了( )、
( )、( )和( ),其目的
是表现泰山的( )风貌。
名胜古迹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古老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三多”、
“三少”、“三无”。“三多”是:多( )、〈石〉多( )、
多( );“三少”是:少( )、〈石〉少( )、少
( );“三无”是:无( )、无( )、
〈至日观数里内〉无( )。
石
平方
松
土
圜
杂树
瀑水
鸟兽音迹
树
石多平方
利于刻字
姊妹松
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整体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小结 纵观全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美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说作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
先写:
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
山麓——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远)
石级:
七千有余(高)
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
上—下
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远——近
2.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云海
泰山日出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 ———— 绚丽壮美
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象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象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象飘带一般。形象而具体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讨论后总结写作特点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
小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结:
写作特点一:按登山游览的顺序描绘景物,条理清晰
详略分明。
说说下列这些句子是怎样既生动又简洁地描绘泰山景色的?(注意红色字)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
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
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答:“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
高峻雄伟。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
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
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4、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这句话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
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写作特点之二:
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
文章“雅洁”的特点。
总结:
答案
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
阴
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
始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
望
及既上 (介词,等到)
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
及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
坐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动词,弥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动词,磨灭)
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
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自唐显庆以来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
以
5.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汶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济水东流 (名词作状语,向东)
崖限当道者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