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0: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林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叶?
落花?
“说”是一种文体。“说”即“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等十一部文集。
作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认准字音
袅袅( ) 照浦( ) 褒( )奖
灼灼( ) 亭皋( ) 寒砧( )
涔( )阳 万应锭( ) 言筌( )
窸窣( ) 迢( )远 庾( )信
橘徕( ) 冉冉( ) 陆厥( )
柳恽( ) 桅( )杆
niǎo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lái
rǎn
jué
yùn
wéi
整体感知
阅读文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整体感知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整体感知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整体感知
说“木叶”
(1-3)“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发现问题
(4-6)“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
分析问题
(7) 小结“木叶”
“树叶”的异同
总结全文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古诗很少用“树叶”
“木叶”“树叶”不同
一: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二: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金
文本细读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叶)
树(叶)
秋风
叶落
春夏
之交
稀疏叶少
窸窣飘零
枝叶
繁茂
枯黄
绿(叶)
褐绿(干)
干燥
饱含
水分
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饱满
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文本细读
木叶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诗人钟爱“木叶”
“树叶”少见
文本细读

后黄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文本细读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文本细读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木叶
文本细读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木”:有落叶的情况;空阔。
“高树”:无落叶的情况;饱满。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文本细读
“木”与“树”
诗歌语言的颜色性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贫业。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落叶”: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黄叶”:虽微黄但缺少干燥之感
文本细读
“木叶”
“树叶”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全文总结
“木叶”
疏朗空阔
相去无几
“树叶”
一字千里
绵密饱满
暗示性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陶 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杨柳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
①“柳”“留”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乎不定,常作谴愁的凭借。
捣衣
“九月寒砧吹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多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