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梁惠王上》
作者作品介绍
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和《孟子》
你知道哪些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欲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 "曰:"踞。"其母曰:"何知之 "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选自《韩诗外传》
孟子和《孟子》
你知道哪些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和《孟子》
你知道哪些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 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孟子和《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你知道哪些孟子的名言?
孟子和《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齐宣王是个很可爱的家伙,他向管仲诉苦:“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管仲很坦然回答:“这没什么不好呀,我也好色呢,可是条件还不具备。”
管仲接着告诉齐宣王,男人爱女人很好嘛,但男人不能只爱女人,还应该爱点其它什么的。齐宣王听得是热泪盈眶,把大腿都拍红了。
后来齐宣王娶了天底下最丑的女人阿春(钟离春)小姐做大老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皇后之说),并封她为无盐君。齐宣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这个丑婆娘时刻提醒自己,爱女人是不够的,还必须爱点其它什么的。
齐宣王轶事
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本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文本研读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即“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解读】:
“王道”与“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
则:才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御:阻挡,抵挡
若:像
何由:从何处
【译】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借机提出论点“保民而王”
【解读】: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就:走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识:知道
爱:吝惜
诸:之乎的合音
之:到,往
以:用来
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如此,这样
就近取譬,循循善诱
【解读】:
【译】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
(齐宣王)说:“是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
(齐宣王)说:“不去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家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译】《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够来安抚天下百姓,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来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古代圣人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够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这样就知道轻重;用尺量,这样就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主要论述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接着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一部分:(开头 至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译】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绚丽的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身边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译】(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译】(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sù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列举霸道的种种害处,又以“缘木求鱼”的生动比喻,再举邹与楚战为例,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至 “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假使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译】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规定
【译】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译】(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绸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到 篇末)
重难点解析
第一部分(1-14):孟子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通过“以牛易羊”这件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15-20):孟子论述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并进一步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第三部分(21-33):孟子指出齐宣王的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该反本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孟子在齐宣王心动的基础上,为齐宣王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理清思路:
课文结构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齐桓晋文之事
牛羊之喻
见牛未见羊
心怀仁术
以羊易牛
折枝之喻
挟太山以超北海
结构梳理
为长者折枝
不能
能
能行王道
缘木求鱼
邹楚之喻
治国良策
辟 朝 莅 抚
以一服八,后必有灾
应行王道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
王道乐图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1、本文中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2、理解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艺术。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
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
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 而谈 。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 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
的条件。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举出 的事例。
霸道
王道
“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统治天下
“保民而王”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以羊易牛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
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 说明“推恩”与“保民”
的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引《诗经》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 而是 。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
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不能”
“不为”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 ,并明言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 展开分析。
大欲
“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後快于心与?”
“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以“缘木求鱼”为喻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
的道理,要他采用 的主张。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举 说明行霸道 (以
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
其败);再举 说明
行“王道”必胜。
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
“保民而王”
“小固不可以敌大, ……其若是,孰能御之!”
邹楚之战
必败
“天下归心之状”
第七步引导 :阐述 的具体措施。
内容要点:
引导方法:孟子 论述自己“保民而王”的
具体措施。孟子认为老百姓“无恒心,
放辟邪侈”是因为“ ”,只有
拥有了恒产,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谈得
上讲礼仪。所以明君要“ ”
先使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再 。
“保民而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正面
无恒产
制民之产
施以教化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写作技巧: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4) 运用对比,加強说理。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诘 引用 比喻
本文主旨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使齐宣王接受了他对观点,并自愿受教,从而宣扬了他“保民而王”对“仁政”思想。
文言知识小结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道:名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道:动词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
3、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恐惧而战栗
就:走向
5、然则废衅钟与
6、不识有诸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然,诚有百姓者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与:同“欤”,吗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爱:吝啬
固:本来
然:是;诚:的确。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13、是诚何心哉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隐:恻隐,哀怜
诚:真的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
伤:伤害
远:形作动,远离
重点实词: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放下
停止
建房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重点实词:与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同“欤”,吗
给予
和
参与
交好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夫子之谓也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5、则王许之乎
宾语前置
这样
许:相信,认可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之,提宾 ) 第二个“见”:被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人” 及,推及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独:却
宾语前置
刑:“型”,做榜样
所以:表原因
重点实词:乃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3、家祭勿忘告乃翁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屠乃奔倚其下
这样
是
你的
竟然
才
于是
重点实词:明
1、举头望明月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明白地
视力
明亮
贤明
照明
公开
重点实词:形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视之,形若土狗
3、无案牍之劳形
4、不与,归而形诸梦
情形
形状
形体,身形
显示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了。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如此
6、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爬
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
其:难道 殆:恐怕,可能
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 敌:抵抗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集:会集 服:征服
10、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憎恨 愬:控诉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假如 御:抵挡
重点实词:于
1、构怨于诸侯
2、然后快于心与
3、吾何快于是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和
在
对
“被” “向”
比
重点实词:若
①动词,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动词,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代词,他,他的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⑧复合词 若何
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惛:糊涂 是:代上文提及的这种理想境界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恒心:一贯(向善)的思想
“为能”即“能为”,能做到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 从而:接着就
刑:名作动 罔:同“网”,陷害
第三部分(2)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惟:只是 赡:足 治:讲求
6、无失其时/无夺其时
无:通“毋” 失,夺:错过,耽误
7、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