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获取—听觉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接触生物快一年了,对生物学有一定的认识了,而且刚学完视觉,已经学会了一些方法和技能。初步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因其年龄特点,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还是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理解听觉是怎么形成的,再切合实际生活,了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材解析】
本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刚刚接触信息的获取,学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了《视觉》这节课的铺垫,学生在《听觉》这节课中,虽然会接触很多新的名词,对名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不会那么难接受。
【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玩乐中学习,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带着问题去学习,一一攻破难关。其次,我会运用模具,视频,音乐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最后,我想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问题
【资源与工具】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音乐、模具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首先,让学生听一曲古筝演奏曲《渔舟唱晚》大家觉得好听吗?那我们是用什么听到的?那我们又是怎么听到的呢?进入我们今天这节课《听觉》,这节课有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1. 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说出保护耳和听觉的各种措施。 3.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一、咱们先进入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耳朵的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告诉我耳朵分为哪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分别又包含什么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五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二、单独细述,咽鼓管的结构以及其听力的保护。 三、结合视频,模具让学生初步理解听力的形成过程,在一张纸上写出听力的形成过程,查漏补缺。 四、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位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六、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习题巩固 1.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
A.鼓膜 B.鼓室C.听小骨 D.耳蜗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学生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分别找出他们的结构及其功能。 学生明白了,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的保护措施,原因是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还有中耳炎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在纸上写出听力形成的过程,写完以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查漏补缺,看看是哪里出错了。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学生能明白一是传导性耳聋,二是神经性耳聋及其造成的原因。
【学习评价】
课堂以一首《渔舟唱晚》的古筝音乐为开端,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入本节课,以及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我们运用模具教学、学生讨论、视频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内容,教学形式变得直观、多样、民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有助于记忆。在设计时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乐中、动手中、观察中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教学信息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置】
1.画耳朵简图,用箭头表示听力传播的过程。
2.回忆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情,思考以后你会怎么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听觉
一、.耳的基本结构
外耳 中耳 内耳
二、.耳的保护
三、听觉的产生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