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琵琶行
1.感受悲剧美,梳理人物命运悲剧历程。
2.鉴赏音乐美,涵咏音乐描写语言魅力。
3.体悟感情美,领会作者兼济独善情怀。
学习目标
1
2
3
目录
文体知识
前序分析
诗文赏析
背景知识
01
解读题目
1、琵琶(乐器)
2、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琵琶行
唐 白居易
6岁学作诗
9岁熟悉声韵
29岁进士及第
32岁拔萃登科
35岁授翰林学士
36岁授左拾遗
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
得罪权贵怀才不遇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唐宣宗李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白居易书《楞严经》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的闲职。主要成就:政治讽喻诗:《卖炭翁》为代表。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前序分析
02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
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左迁:降职
明年:第二年
于:向
贾人:商人
快:畅快
始:才
因为:于是写
凡:总共
自主学习检测
1、诗前小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代时、地、人、事、写作动机
2、请以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诗文的主要内容。
(1)浔阳江边惨将别 (2)江心聆听琵琶曲
(3)江上听诉知身世 (4)同病相怜起感慨
(5) 重闻琵琶湿青衫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2.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段“问舟中夜弹琵琶……铮铮然有京都声。”“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段“本长安倡女……转徙于江湖间。”“使命酒,使快弹数曲。”3段2段5段读诗前小序思考下列问题:
诗文赏析
03
1、国文是“读”的学科。叶圣陶
2、无朗读不诗歌。
音读诗歌感知文本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写了什么故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一
二
三
四
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 白居易)
在江边的三次闻曲
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文章内容
江头送客闻琵琶(1段)
江上聆听琵琶曲(2段)
倾听诉说苦身世(3段)
自叹谪居江州苦(4段)
重闻琵琶青衫湿(5段)
【阅读全诗,思考】:概括诗歌各段故事情节。
3
2
1
4
5
文 章 结 构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风物情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江州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谁解琵琶声
赏析诗中三次音乐描写的诗句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雨果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琵琶女的 三次演奏的?
第一次演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第二次演奏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暗写,略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琴技
(明写,详写)直接描写琵琶女的琴技
(明写,略写)相同遭遇,心灵之音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一次(暗写)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琴技高超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
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二次(明写)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1、琵琶女出场(典型形象)急切欣喜矛盾含羞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典型乐声)
悄无言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除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其他的描绘方法?一:大量运用比喻。二:叠词传神。三:叙议结合,曲中含情(典型境界)琵琶女演奏四:正面、侧面结合。弹奏效果 : 余音绕梁(典型氛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演奏
序曲
第一
乐曲
第二
乐曲
第三乐曲
曲终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琵琶声中悲愤多!欢乐曲(准备)沉思曲悲愤曲(结束)前奏曲倾诉悲情急切愉悦幽愁暗恨激越雄壮戛然而止珠落玉盘旋律幽咽凝绝铁骑突出曲终裂帛〔撕心裂肺〕〔激愤难平〕〔低沉抑郁〕以声传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曲中含情,用感情演奏-描摹音乐
以情演曲
琵琶女
以情绘声
白居易
第三次 重闻琵琶青衫湿
(明写略写)
诗句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接描写音乐的悲凄)
(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诗文第四段说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请同学们以这句话为切入点,谈谈你对诗文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诗文研读
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竟然相逢在一起,为什么一定要曾经相互认识呢?
1、这里的“同”指的是谁和谁相同?
思维导引
琵琶女
白居易
沦落江边的
被贬江州的
1、诗人与琵琶女是否曾经相识呢?他们又是如何相逢的?
思维导引
萍水相逢,不曾相识。
因浔阳江头夜闻琵琶而相识。
2、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
学法指导:1、重点研读诗文3、4自然段。
2、紧密结合诗文进行分析。
3、语言简洁,分点列项作答。
思维导引
找出集中描写琵琶女遭遇的段落,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示例:我从“”一句读出了一个(的琵琶女。
意读诗歌感受悲剧
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人生遭遇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人生前期
艳压群芳
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京城名倡
琵琶女的人生遭遇
人生后期
琵琶女的人生遭遇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商妇
怨
年轻貌美
门庭若市
昔日欢笑
年长色衰
独守空房
今日辛酸
对比反衬
夜梦往事
孤寂伤感
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愉悦
年老色衰时孤独寂寞冷的抑郁
回忆往昔时落差巨大的愤激
琵琶声的清脆圆润
琵琶声的婉转低沉
琵琶声的激越雄壮
暗合
暗合
暗合
琵琶女遭遇与乐曲的暗合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写作背景
作者与琵琶女能够在凄切的琵琶声中心灵相通、同病相怜,让凭水相逢成为了心灵知音的相逢,就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
那么,作者与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相似的人生遭遇呢?
昔日
如今
人 物 对 比 悲剧情感
琵琶女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倡商妇怨
如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白居易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谪官恨
如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城名倡
昔
京城显官
名动京师
商妇(怨)
今
谪官(恨)
漂沦憔悴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识
知音
(主旨句)
琵琶女
白居易
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从去年辞帝京
色艺俱佳琵琶女
才华横溢大文豪
门前冷落鞍马稀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年轻时
年老时
起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忧愁暗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来历相同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自去年辞帝京
才华相同
名属教坊第一部 歌咏佳句尽为白公所占
遭遇相同
赏识 冷落
情感相通
同病相怜 同声相应
同是天涯沦落人
思考:“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有哪些?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共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总结拓展
探 线 索
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暗线——诗人的感受
反映民间的变化
反映朝政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 主 旨
本诗的主旨——抒发了被贬谪的悲苦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
文人失意是坚持他自己的价值观才会失意。刘小川《品中国文人》呜呼,居易其贤哉!《新唐书》
课堂总结
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
求 提 高
阅读下面这首描写琴声的诗歌,就其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字。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 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
比喻:以声摹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通感:以形写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1、写乐器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侧面烘托:
2、用景物来烘托音乐的效果。
3、用听众的反应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老鱼瘦蛟起舞,吴质不眠,露湿寒兔
使用典故,引发联想和想象。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一、叠音拟声词摹声:即运用重叠的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二、比喻:以声写声法,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
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三、通感: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
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
的写法
四、侧面烘托: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1、景物来
烘托音乐的效果2、描写其他事物(如乐器的构
造精良)3、其他事物(比如听众)对声音的感
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五、使用典故,联想和想象。
小结
【比较赏析】文学作品中描写乐音的精彩片段
《明湖居听书》
刘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注: 精妙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