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题目解读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调因此而得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题材是咏史怀古诗。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
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关于苏轼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故宮博物院藏
书法欣赏
枯木怪石图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比喻却十分确切,把“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都说得非常清楚。
豪放派 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
一生坎坷苏东坡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知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十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达的苏轼
助
读
平
台
作品原文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作品译文
苏轼
所见: 赤壁之景
上阕:
所想:英雄人物
浪、故垒、乱石、惊涛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总体感知
下阕:
所忆:赤壁之战
公瑾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
所叹:人生感慨
早生华发、功业未就
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赤壁之景图。总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分写: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豪
迈
奔
放
字词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特点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角度
形
色
声
形
修辞
夸张
拟人
比喻
对偶
基调
赤壁壮美如画
品 析 鉴 赏
苏轼是怎样把赤壁的壮美之景写出来的,写景部分,哪些字词对你震撼比较大,写景有什么作用呢?
大江 乱石 惊涛
千古
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空间壮阔
时间悠久
突破重点——借景抒情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
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是实写,对赤壁壮丽景象的概括;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第二幅为周瑜谈笑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思考: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刘备
关羽
曹操
张飞
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
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下阕:
小乔初嫁
_______
年纪: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
_______
容貌:人才出众
羽扇纶巾
_______
气质:风流潇洒
谈 笑 间
_______
个性: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才能:从容破敌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作用:
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儒雅的英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的赞颂与敬仰之情。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周瑜 34岁 苏轼 47岁
美女相伴 婚姻 发妻早亡(不幸)1065年
英俊儒雅 外表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职位 团练副使
功成名就 际遇 壮志难酬( 屡遭贬谪)
年轻有为 功绩 年老无成
怀古
伤今
仕途坎坷年老无为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
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
失意。
怀古
第三幅为自抒怀抱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
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你怎么看
讨论:
难点释疑
知人论世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黄州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举目无亲,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一家老少二十多口人的食宿都成了棘手的问题。按例,地方官府不会为贬谪官员提供住宿,无奈之余大家只好挤在一处废弃驿站——临皋亭中。
见苏轼生活“日以困匮”,追随他至黄州的挚友马正卿挺身而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苏轼又购买了一头耕牛,从此在此间躬耕陇亩。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作品。
苏轼在惠州
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其中以出产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超甜果类出名。在别人眼中的岭南烟瘴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鱼得水,大饱口福的同时心满意足地赋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有人说苏轼这首诗是故意写给打击他的权贵们看的,意思是你们把我贬到这瘴气弥漫之地是希望我死,你们瞧瞧老子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至少天天有新鲜荔枝吃,你们想吃吃不着!因为有荔枝相伴,苏轼在惠州度过了甜蜜的三年,惠州给他的记忆是美好的,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儋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宋代大文豪苏轼正是这样一位令后人景仰的古代知识分子,在他谪居海南儋州的三年里,不但没有 受困于仕途的挫折与现实的窘迫,反而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厚;他不遗余力地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明,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与儋州大地和当地百姓的这一段“鸿雪因缘”将永载史册,流芳万古。(摘自光明网)
(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表现的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超脱与旷达,而不是消极情绪的流露。
(2)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胸?
,这是作者在自我解嘲,敢于嘲笑自己,这恰恰表现出作者的旷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作者什么心态?
人生如梦,是感叹人生短暂,虚幻(梦的特点是短暂、虚幻,人生像梦一样即感叹人生短暂,虚幻),面对短暂、虚幻的人生,一种人会选择及时行乐而走向消极,另一种人会抓紧时间把握现实建功立业以期永恒,苏轼就是后者,现实的情况是作者屡遭贬谪,现在更是被贬黄州,壮志难酬(苦闷),这种苦闷挥之不去(消沉、苍凉)。可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时间的淘洗,更何况是自己呢?只有“还酹江月”把酒洒向大江,来凭吊英雄,也是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宣泄苦闷,求得心理的平衡,更是想向江月一样永恒“还酹江月”表现出作者的旷达心胸。
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 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泛舟游
课外延伸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豪放中略见苍凉。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
总结全词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描画景色)(追想历史) (抒写情怀)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①雄浑壮阔之景:寄豪壮胸襟。
②塑年轻英俊的周瑜形象:寄仰慕向往之情。
③以古人自比:抒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苦闷。
④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自我解嘲 功业无成。
⑤以酒酹月:凭吊英雄,寻求安慰,宣泄苦闷,与江月永恒,豁达超脱。
作者情感梳理:
本词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
①烘托:以“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一时多少豪杰”烘托作者心中的英雄人物周瑜。
②对比衬托:以周瑜的“雄姿英发”对比衬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的功成名就对比衬衬作者的壮志未酬。
③虚实结合:眼前实景与赤壁之战的战场虚实结合。
④借景抒情:借赤壁壮阔之景,抒豪放中略带苍凉的情怀。
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描绘壮丽之景)
视野开阔 大气磅礴 雄奇壮丽
2 、要写英雄事(刻画豪迈之人)
3、要表功业志 (抒发壮志豪情)
慷慨激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 、壮志难酬
全词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 熔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格调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追慕
抒发
表达
赤壁壮美景色
古代英雄人物
功业无成感慨
旷达洒脱情怀
描绘
同学们起立大声朗读课文,感受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
分词释义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苏轼
分词释义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苏轼
分词释义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苏轼
明确:雄伟、壮丽。
抓住关键字词:乱、穿、惊、拍、卷、千堆雪。从这些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豪迈的气势,雄浑的笔调。
苏轼
苏轼
在上片中,作者写了很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你是怎么归纳出来的?
课文思考
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出的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形象?
明确: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另外也暗示了周瑜与孙权的特殊关系, 揭示了周瑜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羽扇纶巾”, 可见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表现了他智慧的一面。
苏轼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一个少年得志、刚柔并济、能文善武的青年才俊呼之欲出。由周瑜自然联想到作者自己, 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了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时年47岁,两鬓斑白,非但无所建树,反而被贬至黄州,不免感慨万分,悲从中来,怀古思今,对比强烈。
苏轼
课文赏析
作品鉴赏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苏轼
以本词为主要依据,联系《赤壁赋》以及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在面对如此壮阔之景时的内心活动,写一段苏轼的内心独白。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这一过程中,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成为过去。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人生是那么短暂。英雄如曹操,而今安在哉? 豪杰如周瑜,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比较而言,苏轼我个人一时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既然如此,我何必还多愁善感地感叹自己华发早生而一事无成,因比不上周瑜而忌妒他的功成名就呢!不如释放自己,放开怀抱,“人生如梦”,洒下一杯美酒来祭奠江月,将我的情感寄托在这壮美的山水之中吧。
苏轼
内心独白
曾季狸《艇斋诗话》:
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
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名家点评
苏轼
背诵本词,并完成课后练习。
苏轼
布置作业
鉴赏完毕
感谢观看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