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8 08: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土地改革练习题
1.(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26.9%;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42.8%, 超过历史最高年 9%。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解放战争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运动 D.三大改造
2.(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3.(2021·福建·莆田擢英中学八年级期中)1950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逐步没收地主的土地,并把没收来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其法律依据是
A.“双十协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2021·福建·文博中学八年级期中)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意义哪一项是正确的
A.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C.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使国家经济蒙受巨大损失
5.(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6.(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中)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生产合作社
7.(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抗美援朝
8.(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刘文彩是四川最大的地主,其田产被他的长工和其他无地的农民分走。刘文彩的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中)1952年夏,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案》
10.(2021·福建·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1952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A.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道路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1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大生产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2.(2021·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中)下面是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种类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69.2 103.1 130.4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5.(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中)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
16.(2021·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B.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D.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17.(202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期中)1952年夏,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C.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D.“一五”计划期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
19.(2021·福建·长汀县第四中学八年级期中)新中国建立之初,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0.(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中)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1.(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下表二反映的变化说明
类别 粮食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人民公社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革开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2.(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八年级期中)“上联:千载冤仇泥人海。下联:世间今日炸惊雷。横批:田归故土。”这是1953年春节农民李顺家所贴的对联。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一事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 )
A.西藏和平解放 B.新中国成立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23.(2021·福建三明·八年级期中)它是一场在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空前规模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毛泽东称之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它”应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八年级期中)建国初期,我国先后组织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其共同作用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巩固了新生政权 D.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
25.(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中)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胜利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B.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6.(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中)歌曲“正月梅花树上开,自从解放到现在;人民政府命令来,各乡各村要土改。”最有可能流行的年代是( )
A.19世纪5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7.(2021·福建三明·八年级期中)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下列各项最适当的标题是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8.(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C.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D.农村实行“大包干”
29.(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30.(2021·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水利方面,一九五二年山区新建了塘坝两万多处,修复塘坝四十多万处,并加强了蓄水库、水井等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三百八十万亩。
——摘编自湖南省土地改革展览筹备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后的湖南农村》
(1)根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建设成果密切相关的运动。
(2)小历同学认为,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1.(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1反映了新中国哪一重大事件?
(2)小历同学的课堂笔记如下“经过这一事件,人民当家做主,政权更加巩固。”他的笔记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32.(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请指出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小王同学认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改变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性质,你觉得符合史实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长 42.8%, 超过历史最高年 9%。”可知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解放战争胜利是1949年;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到1954年,土地改革完成后,贫农、中农成为中国土地的主要拥有者,所以答案选B。
3.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1950年冬,全国开始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所以,才出现“1950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逐步没收地主的土地,并把没收来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45年国共签署的协定,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是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是我国1986年颁布的有关义务教育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A项正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土地公有制,而非土地改革,排除B项;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C项;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抗美援朝,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故答案选B。
6.A
【解析】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BCD和题干材料无关,故选A。
7.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刘文彩的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选项C符合题意;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B排除;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排除。故选C。
9.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故B符合题意;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故A不符合题意;1949年9月政协会议上颁布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2018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届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标志着我国已经使用了近30年的《土地管理法》终于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
【解析】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D正确表述了土地改革意义,符合题意;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道路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是1978年,排除C。故选D。
11.C
【解析】
依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反映了1950年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结合所学可知,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C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大生产运动,A排除;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排除;人民公社化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
12.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1950年、1951年、1952年”,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1952年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A项符合题意;B项是1953—1956年;C项是1958年;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1950年、1951年、1952年”不符。故选A。
13.B
【解析】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1953-1956年底,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底,A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以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干图片的时间;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善于观察题干图片包含的信息,抓住关键时间1925-1957年之间的变化,私有制几乎为零,公有制大大增加的内容,结合课本关于三大改造的知识点解答本题,其他三项的事件的时间都与题干不相符,可以排除,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这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说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15.C
【解析】
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充分说明了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
1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项B符合题意;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但是分土地并不是“按功行赏”,A排除;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不符合史实,C排除;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D排除。故选B。
17.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令农民老林受益的中央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没有涉及分地内容;D项颁布的时间是1947年,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规定: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一年多完成,和题干“1952年夏”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属于历史结论,是对土地改革影响的理性认识,故B项正确;ACD属于历史叙述,排除;故选B。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权巩固的相关知识,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的,与土地改革无关,A排除;消灭了地主阶级是土地改革的成就,与抗美援朝无关,C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均没有关系,D排除;B项巩固了人民政权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发挥的共同作用,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
20.B
【解析】
依据图中结合课本所学: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三节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由此图中事件得出标题: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项符合题意,A排除;从1956年三大改造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C排除;抗美援朝没有体现民族团结,D排除。故选择B。
21.A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比1951年的粮食增长率”大于“1951年比1950年的粮食增长率”,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951年进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A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1958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了改革开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C
【解析】
根据“田归故土”“1953年春节农民李顺家所贴的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符合题意;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A排除;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排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排除。故选择C。
23.A
【解析】
依据题干“空前规模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公有制经济,此时期封建土地制度早已经被废除,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新中国的成立说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故A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错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故D错误。综上答案C。
25.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美援朝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土地改革则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些都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故选A;三大改造完成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时期,排除B;C项仅符合土地改革,排除;D项仅符合抗美援朝,排除。
26.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自从解放到现在”“人民政府”“土改”等信息可判断出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因此土地改革的时间为1950年至1952年,即20世纪50年代,故C项正确;19世纪5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都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综上所述图中内容主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B正确;图中的内容反映的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A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适合第一节内容,排除C。故选B。
28.A
【解析】
依据题干“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主人,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故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A正确;1950——1952年地主阶级被消灭,B排除;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C排除;1978年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大包干”。D排除;故选A。
29.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本质上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属于政治方面,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土改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工业化建设,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说明土改对于新政权的巩固,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本质问题,土改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粮食产量的变化显然是生产力的效果。
30.(1)运动:土地改革运动。
(2)看法:不正确。
理由: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因此当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旧是土地私有制。
【解析】
(1)运动:根据材料“一九五二年山区新建了塘坝两万多处,修复塘坝四十多万处,并加强了蓄水库、水井等灌溉工程”“《土地改革前后的湖南农村》”可得出,材料展示的是土地改革运动。
(2)看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历同学的看法不正确;
理由:因为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改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因此当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旧是土地私有制。所以说小历同学认为,“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31.(1)土地改革
(2)错误。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解析】
(1)根据“土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1952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根据“经过这一事件,人民当家做主,政权更加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所以题干观点表述错误。
32.(1)土地改革。
(2)不符合史实;从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
(2)根据所学和材料“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它不符合史实。土地改革从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