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经济体制改革练习题
1.(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城市 B.农村 C.沿海地区 D.国有企业
2.(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A.设立经济特区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八年级期中)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4.(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
A.“四个全面”战略 B.“实现共产主义” C.“两个一百年” D.“三步走”战略
5.(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八年级期中)“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6.(2021·福建·莆田第七中学八年级期中)下列哪一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A.上海
B.深圳
C.南京
D.厦门
7.(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21·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最先开始于
A.农村 B.城市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9.(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营承包责任制”等资料。据此判断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是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
A.1951年——张援朝 B.1953年——杨跃进
C.1967年——王文革 D.1980年——刘开放
11.(2021·福建·长汀县第四中学八年级期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实行“大锅饭”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私营企业制度
12.(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当前比较流行的有“正能量”“5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下列语言流行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大包干” ②“国企改革”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政企职责不分 B.缩小企业自主权
C.按需分配方案 D.增强企业的活力
14.(2021·福建泉州·八年级期中)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15.(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中)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17.(2021·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中)海尔集团是当今家电行业著名品牌,但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为企业包销产品
C.实行联产承包 D.企业全面私有化
18.(2021·福建省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八年级期中)1980年,温州地区(不包括原温州市郊)59674个农业生产队中,以包产、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占70.1%。这反映了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推进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9.(2021·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2021·福建·文博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到1984年间,农村庄稼和牲畜总产量增加了49%。上述现象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23.(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中)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25.(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八年级期中)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26.(2021·福建·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27.(2021·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八年级期中)小史同学搜集了“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资料。据此推知,她研究的课题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D.海峡两岸的交往
28.(2021·福建·文博中学八年级期中)左图到右图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29.(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2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0.(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捐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31.(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出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地区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32.(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2021·福建·莆田擢英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严立华家”所在的小岗村位于哪个省份?
(2)小历认为1979年,小岗村农民自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像土地改革的结果一样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4.(2021·福建宁德·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毋庸置疑是好的,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就来看,这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使社会充满生机又有条不紊。
——摘编自《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写出揭开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会议。
(2)根据材料,小历同学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35.(2021·福建·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9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如何?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儿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发?
36.(2021·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同志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
(2)图三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图四群雕中小岗村农民在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4)图一、图三与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点
(5)今天,各地正致力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请你就“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献计献策。
37.(2021·福建漳州·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1所示。
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材料二 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三如下图2所示。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使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这条“路”指的是什么路?
(3)观察材料三中的图2说说,从1980年到1982年,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共同作用。
38.(2021·福建·文博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占有上地比重对比表
材料二
材料三“包干到户”的基本做法是: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一般由村委会代表)按人口,或按劳动力将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从而取消了生产对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因此,“包干到户”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向家庭承包土地来经营的根本转变。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30年历程的制度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年—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占有土地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由图一到图二土地所有制经历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包干到户”在生产经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9.(2021·福建莆田·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87)》
材料二 新的农业体制在1979年12月后的两年间生效了。农民不能正式拥有土地,就是说他们不可以买卖和租让土地。但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生产责任“被分散到农户家里”。在这种受欢迎的“责任制”下,每一家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 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以随意处理其产品。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个人首创精神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农业总产值最低的年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业总产值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的农业体制”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农业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40.(2021·福建·晋江市南侨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A》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斗争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斗争结果所产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A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哪一部法律文件?
(3)依据材料三图2指出,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3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党革命和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1.(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平均分配,极大地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1951年比1950年分别增长18.7%和49%,1952年又比1951年分别增长了14.1%和26.5%。
——《共和国的足迹》
(1)材料一中农村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得益于哪一部法律文件的颁布?
材料二 1953年春节刚过,川底村全村农户就都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们经过比较,认为互助合作更容易使他们富裕起来。到了年底,川底村的粮食亩产从解放前的105公斤增长到260会斤。
——《复兴之路》(中)
(2)材料二反映了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施的什么政策?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复兴之路》(中)
(3)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42.(2021·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三:
材料四: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据材料一,农民通过哪次运动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2)导致材料二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4)材料四的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请指出唱词中的 “大包干”最先出现在哪个地方?
43.(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三 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欧洲学院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缺点?为此,在全国掀起怎样的运动?(请举两例)
(2)根据材料二或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要建设怎样的经济体制?最终目标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认识。
44.(2021·福建三明·八年级期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
材料二 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三 改革之前,在中国某地流行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在改革之后,流行的顺口溜则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法律文献的内容是如何规定?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农民走农业生产合作社道路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全面推行了什么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5.(2021·福建·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时代呼唤改革,改革造就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被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记录了下来。
引进新词 微波炉、连锁店、香波、派对、卡拉OK …
创造新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人才市场、下海、创收 …
材料二 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40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中国的改革开放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起点逐步深入: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材料三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在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的?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作出了怎样的判断?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坚持怎样的大政方针?
46.(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邓小平总是力求避免草率地提出有可能引起群众抵制的政策。比如,他深知解散农村人民公社此一措施在当时颇具争议,因此他在1979年并没有贸然公开赞成解散公社。他仅仅说,在农民饿肚子的地方,要允许他们找一条活路。即使是保守的反对者也难以批评这种观点。而当看到饥饿的农民因实行“包产到户”而产量大幅提高的报告后,他让人民广泛宣传这些成就。在很多地方传出成功的报道,即包产到户得到广泛拥护后,他才在1980年5月宣布支持这种做法,但也不迅速推而广之,仍然谨慎地表示,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行这一政策。
——摘编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材料中的“这一政策”指什么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7.(2021·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学校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这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复兴之路》
(1)材料一中“改革”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农村当中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这种制度“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48.(2021·福建南平·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撑破肚皮吃饱饭,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1)根据图1,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第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历史事件。从图1到图2,分析建国后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
(2)根据图3,指出在中央指导下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3)根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需举两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早在1978年我国安徽、四川首先试行农村生产责任制,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所以答案选B。
2.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今后所学可知,他们的呼吁就是迫切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C。
3.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知“中国式体制”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B符合题意;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A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C排除;建立经济特区,目的是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D排除。故选B。
4.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项符合题意;“四个全面”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法,排除A项;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排除B项;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任务就转到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排除D项,故选择C。
5.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全国农村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符合题意;从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BD两项发生在农村改革之后,不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出现了外资企业,这属于对外开放,与改革开始不符,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6.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1980年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两者都有的是厦门,故选D。
【点睛】
分析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哪些,在分析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从中找出相同的城市即可。
7.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因此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都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排除选项①,土地改革之后还是土地私有制;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8.A
【解析】
考查点:农村改革。解题思路:紧扣“改革最先开始于”进行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A项符合题意;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晚于农村改革,集体企业与改革最先开始地点不符,排除BCD。故选A。
9.D
【解析】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1950年开始;选项B是三大改造时期;选项C是1978年开始;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0.B
【解析】
选项里的“援朝、跃进、文革、开放”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到1953年,所以张援朝应该是属于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1958年后,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符合题意。1953年——杨跃进的搭配是错误的;1966到1976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所以王文革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物,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所以1980年——刘开放是对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实行“大锅饭”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选项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容;选项D建立私营企业制度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A
【解析】
据所学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中共十四大还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①②③都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④“两个凡是”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前。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D
【解析】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D符合题意;政企职责不分不是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A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B排除;按需分配方案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排除。故选择D。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发生了题文材料的变化。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1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富裕起来,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农村实行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A
【解析】
依据题干“1984年、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体现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我国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A符合题意;为企业包销产品不符合改革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C不符合题意;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企业全面私有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D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依据材料中“以包产、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占70.1%”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故D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时期,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排除B;三大改造的完成是1956年,排除C。故选D。
19.C
【解析】
考查点: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思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C符合题意;两次农村经济体制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ABD不合题意;ABD错误。综上故选C。
20.D
【解析】
依据题干“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可知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D正确;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属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AB排除;1958年,党和国家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人民公社,但是由于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超越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人民公社体制被取消,C排除。故选D。
21.C
【解析】
根据“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C符合题意;我国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A排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之前实行,B排除;1978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排除。故选择C。
2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78男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故1978年到1984年间,农村庄稼和牲畜总产量增加了49%。上述现象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D正确;1953年到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实施,排除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1953年到1956年,排除B;“大跃进”的开展为1958年到1960年,排除C。故选D。
23.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安徽凤阳农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可知,这得益于我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安徽凤阳农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是解题的关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24.D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D项正确;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到政府、企业的关系,排除AB两项;“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涉及到企业管理、分配方式,与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绑”就是迫切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B项正确;1953-1957年进行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与“请给我们松绑”不符,排除C项;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建立经济特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
26.B
【解析】
①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中的“食堂”“公社”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现象;②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中的“改革开放”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③项“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中的“新生”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由此可知,题干中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故选B。
27.B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材料“包产到户”“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海峡两岸的交往,排除D。故选B。
28.C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到“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也是我国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B项是发生在1958年的一次严重失误,D项是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部步。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变化,使得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故D项正确;“捐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体现的是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抗战后的重庆谈判,A项错误。“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项错误。“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体现的是人民公社的建立,大办公共食堂,C项错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结合对联的含义进行分析,分析对联的含义的时代背景,找到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对联。
3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和四川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B项正确;安徽不是山区,不吭呢是山川俊美,排除A项;安徽不是革命老区,排除C项;安徽也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3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农村政策的认识。1953年——1956年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因此说大家都散伙了。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人教版八年级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33.(1)安徽。
(2)不同意。理由:土地改革后的确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但1979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只是获取土地经营权,并没有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解析】
(1)根据图片“小岗村农民的红手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信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的确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但1979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只是获取土地经营权,并没有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所以小历认为1979年,小岗村农民自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像土地改革的结果一样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的说法错误,不同意他的说法。
3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不同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角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同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揭开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小历同学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对于该说法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但理由要充分。如不同意,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来作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角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如同意。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作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35.(1)状况: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原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判断:不真实。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省份:安徽、四川。原因: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
(4)启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第二小问,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关。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三“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不真实的。第二小问,这与当时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息息相关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挫折。
(3)第一小问,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安徽、四川两个省份实行。第二小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结合,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所有制优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36.(1)事件:土地改革;关系: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准备了条件。
(2)农业生产合作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生产关系的调整
(5)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等等。
【解析】
(1)依据图一土改纪念章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依据图二“一五计划“”纪念邮票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开展“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依据图三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3)图四群雕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说明我国农村在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4)图一是土地改革运动,图三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图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们共同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5)开放性问题,但要紧扣运用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美丽乡村,如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等等。
37.(1)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3)呈现增长的趋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等。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中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改革中的土地改革;该事件使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
根据材料二“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是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这条“路”指的是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3)
根据材料三中的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80年到1982年,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政策的调整对农业生产的共同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等。
【点睛】
38.(1)变化:贫民、中农土地占有比重大幅上升,富农、地主与之相反。原因: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2)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变化:由生产队统一、集体经营变为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解析】
(1)变化:根据图表中1950年贫中农土地占比45.2%、富农和地主54.8%,到1953年贫中农土地占比91.4%、富农和地主8.6%等信息可知,贫民、中农土地占有比重大幅上升,富农、地主与之相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底,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导致表格现象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中“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事件,我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
(3)变化:根据材料三“按人口,或按劳动力将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从而取消了生产对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并结和所学可知,生产经营上由生产队统一、集体经营变为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包干到户”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根据材料涉及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土地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等角度进行回答。
39.(1)1958-1965,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自然灾害
(2)特点:土地公有(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自负盈亏(按劳分配)
(3)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大幅度增长。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最低的年份是1958-196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调整国民经济,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由此可知,导致1958-1965年农业总产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自然灾害。
(2)根据材料二的“农民不能正式拥有土地,就是说他们不可以买卖和租让土地。”可以归纳出“新的农业体制”的特点是:土地公有(集体所有);根据材料二的“但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生产责任‘被分散到农户家里’。”可以归纳出“新的农业体制”的特点是: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根据材料二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以随意处理其产品。”可以归纳出“新的农业体制”的特点是:自负盈亏(按劳分配)。
(3)结合材料一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材料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农业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大幅度增长。
4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土地改革法》。
(3)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或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根据“小麦亩产过万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据图中的时间“1978年、198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或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三大改造
(3)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具体实际出发;注重农业发展;关注民生问题等。
【解析】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根据所学,根据“1953年春节刚过,川底村全村农户就都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们经过比较,认为互助合作更容易使他们富裕起来。”得出是三大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所学,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即可,即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根据所学,可得出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具体实际出发;注重农业发展;关注民生问题等。
42.(1)土地改革;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三大改造。意义: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安徽凤阳小岗村。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土地房产所有证”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通过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的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可知到1960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与1957年相比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在1958年实行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根据材料三“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工商届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是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根据所学可知“大包干”最早开始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43.(1)缺点: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尝试:包产到户 或 包干到户;(或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认识: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家建设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政策等;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政策调整要注意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等。(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 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可得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为此,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的尝试是:实行包产到户 或 包干到户。(或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材料三“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要建设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家建设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政策等;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政策调整要注意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谈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认识。
44.(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或小农经济影响农业发展,也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任答一点)
(4)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分析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可知反映的土地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导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可得出农民走农业生产合作社道路的主要原因: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根据材料二“……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得出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业发展,也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在改革之后,流行的顺口溜则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分析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45.(1)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推动和促进作用。
(2)2001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解析】
(1)根据“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得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
(3)根据“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由此可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6.(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人民群众是决策实施的最终决定者;人民公社在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变得富裕,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拥护;但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不能实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就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基本上实行的是公社所有制,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此,“一平二调”、“共产风”盛行起来,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引起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路如何走,在1979年并没有贸然公开赞成解散公社,而是在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之后,再宣布实行,并大规模的推广。邓小平说: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行这一政策。可见,人民群众是决策实施的最终决定者。
【解析】
(1)根据材料“实行“包产到户”而产量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根据材料“他在1979年并没有贸然公开赞成解散公社”,“即包产到户得到广泛拥护后,他才在1980年5月宣布支持这种做法,但也不迅速推而广之,仍然谨慎地表示,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行这一政策。”,可以确定,人民群众拥护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一政策才被正式推广,可见,材料的观点生人民群众是决策实施的最终决定者;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造成了很大的经济破坏,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得到了人民的认可,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而,可以具体论述为人民公社在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变得富裕,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拥护;但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不能实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就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基本上实行的是公社所有制,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此,“一平二调”、“共产风”盛行起来,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引起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路如何走,在1979年并没有贸然公开赞成解散公社,而是在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之后,再宣布实行,并大规模的推广。邓小平说: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行这一政策。可见,人民群众是决策实施的最终决定者。
4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1)
根据材料“土地改革邮票”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为了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这部法律,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
(2)
根据材料“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小问,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第二小问,经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改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根据材料“这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可知,第一小问,材料指的是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4)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姑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8.(1)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其中两点或意思相近)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反映的的是土地改革。据所学,1950——1952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主人,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第二小问:图2河北邯郸市郊农民报名入社,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据所学,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农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缺少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动漫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土是河北邯郸农民报名农业合作社的场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土地由农民私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据图3“承包合同书”可知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课本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农民领取了生产承包责任书,分田包产到户,承担责任,自负盈亏。
(3)依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撑破肚皮吃饱饭,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课本所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社员的财产为公社所有,统一分配。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发展。
(4)依据前面的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新解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土改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促进农业发展,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人民公社化时期,吃大锅饭,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农业发展的情况。由此可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