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语文高频考点小说叙事方式解题技巧攻略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中语文高频考点小说叙事方式解题技巧攻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1: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中语文高频考点小说叙事方式解题技巧攻略
叙事方式:是考点,更是热点!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从目前各地最新试题来看,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考点,是高频题。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
备考策略:
1.熟悉小说叙事方式有关专业知识。知道有哪些叙事方式?对这些叙事方式要从理论上有认识。任何一个考点,背后都有专业理论知识支撑这,这是答题之源。先让学生熟悉了解,然后让学生简化为导图形式,化长为短,梳理出几个关键知识。(见下面知识概要梳理)
2.理论知识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多样,并不是每篇小说、每位作者都使用其中的所有方式,阅读理解时,要结合文本实际来答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就是说,遇到叙事方式的考题时,学生要学会第一时间审题,然后把所学到的叙事方式理论知识具体到某一篇小说中,看看能找到几个叙事方式,然后迅速找到得分点,以此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得分率。(见下面典型例题真题感受)
3.熟悉考题的多样性。一是题目的问法是多样的,但离不开叙事、叙述、讲述这样的字眼;二是题目的难度地不断提高,有反套路的倾向,考到最后是考阅读理解能力;三是题目有精细化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不是笼统地考叙事方式,而是就某一叙事方式进行具体考察。因此,备考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不同题型,并在训练中得到提高。(见下面典型例题真题感受)
叙事方式(特点)概要梳理:
谁来讲故事?
叙事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人称变换)
叙事视角(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度,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是仰视与还是俯视;主视角与副视角,视角转换,有主也有副。)
怎么讲故事?
叙事腔调(讲述和显示,幽默深刻,冷峻悲悯,深刻蕴藉等)
叙事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
叙事速度(快与慢,紧张与舒缓,反复,延迟)
叙述形式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2)从结构形式上有: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写景式、首尾呼应式等;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3)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4)“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安东洛夫卡苹果》《边城》等,虚幻性、真实性与现实性等。
典型例题感受:(10题)
例1: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天堂唢呐》)
【参考答案】 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思考点】人称、插叙、对话形式、线索
例2:(小说《可爱的家》,作者:须一瓜)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4 分)
【解析】这篇小说作者是以“我”,一名小学生的身份来讲家庭故事的,小说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少年儿童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有不同于成人的感受。这就是小说“另类”的体现。
【参考答案】①文体新颖,“旧瓶装新酒”,采用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幼稚文体,将小学生黄博浩的日常,以碎片方式展示出来。后面加上评语,让读者玩味。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②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叙述主体,通过平凡的小人物视角,少年内心的天真澄明也与成人世界的暗淡复杂形成了对照,更加耐人寻味。③用儿童口吻叙事,小说幽默生动,充满童趣。爱用成语,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
【思考点】文体、人称、视角口吻(叙事腔调)
例3:(小说《团圆》)
8.“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解析】这道题,是就叙述人称进行专项考察。小说是以“我”(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但是文中又进行了人称转换,穿越了“姥爷、姥姥、妈妈”讲故事内容。整体上以“我”为主,但是也有其他家人来讲。 对往事的回忆,整合多方讲述,从不同视角立体呈现故事本身,显得更为真实。同时,不同主体对团圆变这一主题的共同期盼,则有深化小说主题有作用。
【参考答案】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思考点】人称变换,叙述更自由、内容更真实、主题更深刻
例4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2022届高三八省(市)学业质量评价联考(T8联考)(《归去来》韩少功)】
【参考答案】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思考点】叙述视角、叙述腔调、叙述速度
例5: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小说《长跪大别山》)
【参考答案】第一问: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第二问:①“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②“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思考点】人称的转换,主视角+副视角,主体和补充
例6: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思考点】叙事过程中的反复两个作用:渲染和延迟
【小结1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以上反复手法可以归类到一起加以分析。站在讲故事的王木匠角度来讲,他运用反复手法,用意明显,就是通过反复强调,使故事内容表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充分具体,让听众如临其境,达到逼真效果;同时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以达到吸引人心的讲故事效果。
【小结2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有意渲染紧张气氛,激发听众的好奇,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王木匠——这是高手!当然,王木匠是作者刻画出来的,作者才是高手!
例7: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延宕手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②延宕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③延宕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答出两点即可)
【思考点】延宕手法作用:(1)叙事速度放缓,情节跌宕起伏;(2)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3)读者角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8:文末的补记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小说《治河》)
【参考答案】不多余。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不多余,不分析原因的不给分。
【思考点】情节的真实可信、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彰显
例9:(《夜》 叶圣陶)
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4分)
【参考答案】①明线: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②暗线: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明线1分,暗线1分,怎样交织2分。)
【思考点】明线+暗线+明暗线交织的方式
例10:(《轮渡上》王安忆)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小说开篇用第一人称回忆故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故事主体部分则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冷静、客观。②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由一个个片段组成,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③注重场景描写,将场景集中在轮渡上,三人在船上说笑打闹继而翻脸、船舱归于安静等场景写得生动、传神。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写出3点即可)
【思考点】叙事人称,叙事顺序、集中场景、散文化描写
真题感受心得:
1.一定要审题,了解题目是从什么方面来考察叙事方式的;
2.心中一定要知道小说有哪些叙事方式。
3.把叙事方式与小说文本对接,根据小说析实际,找到相应的叙事方式,然后迅速找到得分点。
★★★★★重点:
小说叙事方式精讲
叙事方式汇总(重点)
叙述人称
回答叙事方式或叙事特点,几乎所有题目,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 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第三节的倒数第二、第三段却变成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意味着叙述者“我”移位到了小说之外,别有欣赏、依恋和倾诉的意味。而且“你”的称呼和表述,极容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小说的节奏也由前面狩猎时的紧张激烈而变得舒缓平和起来。
【典型例题】
例:《路遗》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
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例:《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4分)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例: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天堂唢呐》)
【解析】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是从宝树和宝树媳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如“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等,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
【参考答案】 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二)叙述角度(视角)
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但侧重点不同。叙事人称是指什么人称;叙事视角是从谁的眼里来看故事的。
叙述角度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是上帝视角、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叙事视角,包含了两个层面:
一是故事由谁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
二是为什么是他来讲?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
小说中有叙述视角的转换,有时并不是一个人一叙到底。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此外还有:
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是仰视与还是俯视。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单纯、诗化、陌生化小说特点。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是不同的。如 鲁迅《孔乙己》,须一瓜《我的一家》。
主视角与副视角,按叙述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划分。《祝福》一文,祥林嫂在鲁镇的故事,由“我”叙述,这是主视角;离开鲁镇的故事,由卫婆子来介绍,这是副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典型例题】
例:《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6分)
【参考答案】①首尾用第一人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
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例:本文的叙述视角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好处。(4分)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以汪二为视角,第二部分以汪大嫂为视角,第三部分以汪二的爹为视角,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表现大嫂改嫁二姑爷这一事件在三个家人心上投下的阴影。优势是具有可信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例: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小说《长跪大别山》)
【参考答案】第一问: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第二问:①“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②“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例:分析《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情节,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细腻、生动、传神,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例:(小说《可爱的家》)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4 分)
【解析】这篇小说作者是以“我”,一名小学生的身份来讲家庭故事的,小说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少年儿童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有不同于成人的感受。这就是小说“另类”的体现。
【参考答案】①文体新颖,“旧瓶装新酒”,采用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幼稚文体,将小学生黄博浩的日常,以碎片方式展示出来。后面加上评语,让读者玩味。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②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叙述主体,通过平凡的小人物视角,少年内心的天真澄明也与成人世界的暗淡复杂形成了对照,更加耐人寻味。③用儿童口吻叙事,小说幽默生动,充满童趣。爱用成语,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
例:小说的倒数第二段,从调皮骡子的角度来写连长带着战士们寻找战友,这样的叙事角度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①与全文的叙述角度一致,叙事更加流畅自然;②使情节富有波澜;③便于表现调皮骡子的感受,表达战友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例:“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解析】这道题,是就叙述人称进行专项考察。小说是以“我”(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但是文中又进行了人称转换,穿越了“姥爷、姥姥、妈妈”讲故事内容。整体上以“我”为主,但是也有其他家人来讲。 对往事的回忆,整合多方讲述,从不同视角立体呈现故事本身,显得更为真实。同时,不同主体对团圆变这一主题的共同期盼,则有深化小说主题有作用。
【参考答案】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 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鲁迅的幽默深刻,余华的冷峻悲悯,芥川龙之介的深刻蕴藉,等等。当然,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作家还会把自己的腔调抹除干净,比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所采用的“零口吻”叙述风格,叙述时不带一丝主观色彩。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而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叙述者往往较客观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
比如,《桥边的老人》重“显示”,而《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说的主题。
例: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四) 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一般来说,小说都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的,也就是顺叙。这样讲述的好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某种效果,也会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凄惨死去,再来讲祥林嫂的一生。这不但设置了悬念,还有力地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倒叙,一定在小说的开头呈现故事的结果。
插叙和补叙都是顺叙的补充,也就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插叙的作用一般为:使情节更完整,更有逻辑性;使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同时,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
补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一般是简短的点睛之笔。二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时间和人物做补充交代。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如下:
插叙不是叙述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补叙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例:文末的补记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小说《治河》)
【参考答案】不多余。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情节)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人物)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主旨)【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不多余,不分析原因的不给分。
(五) 叙述速度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它自己的节奏。当小说要加快叙述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练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述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的详尽的描写。
叙述的速度,是由情节发展决定。有时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跨较大,不可以事无具细一一道来,所以作者会在叙述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对情节内容加快或放慢速度。就如同视频播放时有加速度和放慢功能一样。
放慢速度的方式之一:场景、环境描写。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大量的场景描写,《山羊兹拉特》中关于环境变化的描写等,都使得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尤其是《山羊兹拉特》中的环境描写,有幕间音乐的意味,起过渡和调节节奏的作用,舒缓情绪的同时又推动情节发展。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述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
放慢速度的方式之二:抒情、议论与插入有关内容。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例: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第③点答案可以作为专业术语背诵下来套用)
高考语文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一题,参考答案第三、四点如下: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严格来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不属于“叙述”特征。我们不妨重新组织答案,理清其中的逻辑: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传神,使得整个叙述节奏舒缓,呈现散文化特点。
例: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说《乞丐》(英)毛姆)
【参考答案】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
叙述速度·放慢之三:摇摆、延迟与反复。另外还有摇摆、延迟、反复等手法,也能起到调节叙说速度、调整情节的作用。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延迟则是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故意给故事、人物、心理等设置障碍。比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牲畜林》,就五次采用延迟的手法: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这使小说充满幽默感和戏剧效果。
比如《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祝福》等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清兵卫与葫芦》中,两次写到清兵卫是如何细致地处理葫芦的,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由衷热爱和朴实又高超的处理技艺;《牲畜林》则是情节重复,作者多次让朱阿摸到扳机,但直到第六次才扣响扳机,令情节跌宕起伏;《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两次写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祝福》还采用了多重叙述(复调式叙述)的叙事手法,不仅“我”在讲祥林嫂的故事,卫老婆子也在讲,祥林嫂自己也在讲。三重叙述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有时是互为反证),完善了情节。
例: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结1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以上反复手法可以归类到一起加以分析。站在讲故事的王木匠角度来讲,他运用反复手法,用意明显,就是通过反复强调,使故事内容表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充分具体,让听众如临其境,达到逼真效果;同时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以达到吸引人心的讲故事效果。
【小结2 反复对故事情节的延迟作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时,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有意渲染紧张气氛,激发听众的好奇,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王木匠——这是高手!当然,王木匠是作者刻画出来的,作者才是高手!
例: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宕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就运用了延宕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延宕手法减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②延宕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宕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③延宕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答出两点即可)
(六 ) 叙述形式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比如《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推动其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这些对话简洁、节制而高效,蕴含了所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补充】对话式作用∶
1.以对话为主体,推进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情节) 2.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某某"和某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 3.某某某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引起读者共情,引发读者的思考。(情感主题、审美感受)。(例文《桥边的老人》)
例:《审讯》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人物对 话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紧凑。②人物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 性格乃至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加以表现 的。③人物对话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张 扬正直正义、批判腐败丑恶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 步揭示出来的。凝练生动的对话增强了读者的在场 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例:《古渡头》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从结构形式上有: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写景式、首尾呼应式等;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例:《路遗》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
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叙事线索: 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有的小说还有明线和暗线。小说的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小说的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明线和暗线的区别:明线一般就事论事,暗线比喻深层含义。
例: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天堂唢呐》)
【参考答案】 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例:《窗棂上挂串红辣椒》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例:(《夜》 叶圣陶)
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4分)
【参考答案】①明线: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②暗线:老妇人的女儿女婿进行革命斗争,被捕后惨遭杀害,死前遗书寄情。③两条线索借助于阿弟对老妇人的叙说而交织在了一起。(明线1分,暗线1分,怎样交织2分。)
(3)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也是考察的重点。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靠激烈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注意散文化小说、历史小说。诗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例:本篇小说风格清新自然,有孙犁“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①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战争题材。小说没有描写充满硝烟的正面战场,而讲述了在抗日后方军民一心、守望相助的故事。
②以人物的乐观、活泼、可爱的性格来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③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背上”;“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
④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
例: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者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例:(《轮渡上》王安忆)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小说开篇用第一人称回忆故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故事主体部分则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冷静、客观。②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由一个个片段组成,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③注重场景描写,将场景集中在轮渡上,三人在船上说笑打闹继而翻脸、船舱归于安静等场景写得生动、传神。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写出3点即可)
(4)“交织式”“两种关系或多种关系处理式”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叙事与写景交织(描写和记叙的结合)《安东洛夫卡苹果》《边城》,虚构性、真实性与现实性等。
例:《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我”与历史遗迹的接触,“我”从后人的角度观察赵一曼当年的事迹故事,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历史),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读者感受)
【解析】这是一道针对叙述方式鉴赏的艺术效果分析题。首先,审准题。题干关键词有“叙述方式”“历史”“现实”“交织穿插”“好处”“简要分析”等,最关键的是要弄懂“历史”与“现实”叙述的内容。所谓“历史”,一是借助真实的历史档案,二是想象五十多年前赵一曼的事迹;所谓“现实”,就是“我”的所见所感,具体说来,就是“我”去翻阅资料,去合理想象,去凭吊遗迹。再是两者是如何“穿插”的。从文本看,先写“我”去翻阅资料,接着写“我”借助资料,悬想“历史”,随后回到“现实”,踏访陵园,结尾又写“历史”(遗书)。
其次,抓住思考的角度。角度依然围绕小说四要素,情节(增加真实性)、人物(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与主题(使主题内蕴深刻、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好处”应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两方面“合”起来思考、表述,不可“分”开。
【改编答案】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②对小说情节上,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③对小说主旨表达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例.(1)结合《微纪元(节选)》一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此题是非常规题,跳出了常规命题思路,试题的陌生度很高,需要考生具有宽泛的文学视野和扎实的文学修养,估计考生的答题难度较大。其实,此类题目只要结合文本特点赏析,就能找到思路。科幻小说要讲科学,科幻小说又要突破现有科学成就的限制,科幻小说要将科学与幻想有机结合,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这样的一些基本观点考生应该能够想到。沿着这个思路组织语言,一般也能够答到八九不离十。
例:《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每点2分)
【解析】这道题抓住小说“故事”与“新编”相统一的基本特征来设置问题;答案则要从“故事”“新编”“对故事进行新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此题时,要清楚“故事”侧重于指小说的选材,“新编”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历史传说进行的再创作。考生必须从文本中找到“故事”“新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这样写作的效果;还要把“故事”与“新编”联系起来,明确其效果是为了观照古今,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例:小说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白轮船》)
①主线分明。以“白轮船”为线索,贯穿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等全文情节。②叙述角度多样。“孩子”“他”和“我”“我们”不断转换,富于变化。③现实与幻想交织。望远镜里看到的现实场景与变成游鱼追寻白轮船并向父亲倾诉心事的幻想情节交织一体,叙事变化多样且丰富。④层层巧设悬念,文中多处写孩子不断地看白轮船、想要变成鱼等情节,为后文作铺垫和渲染。
例 :《初雪》有评论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审美】
【参考答案】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分)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9.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6分)(《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
【参考答案】(1点2分)①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苏东坡和他们之间的真实事件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②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具体描写了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
③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
例: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 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②非虚构内容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1 分),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1 分)。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 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1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分别阐述两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再综合分析两者手法相结合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