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节次 6
教学目标 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的本质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法提示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通过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探究新知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观察一组动画,思考:动物的运动主要依靠什么系统来完成?探究活动一:1、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对照家兔的骨骼图,了解家兔骨骼的组成,并说说前肢骨和后肢骨由哪些骨骼组成?试着在自己的上肢和下肢找一找相应的骨2、阅读P44小资料思考: 人体共有206块骨,这些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呢?明确: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有三种:不活动的骨连接(如颅骨)、半活动的骨连接(如脊椎骨)活动的骨连接(如指骨)、并指出活动的骨连接就是关节。(显示三种骨连接的图片)探究活动二对照示意图观察关节的结构思考:1.关节有哪些部分组成?2.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二)讨论: 1、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如果用教室的门来打比方,它相当于门上的什么结构?2、人的上肢和下肢各有哪些关节?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明确: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四肢关节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三)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学生能回答出肌肉)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 引导学生解剖新鲜的鸡翅,观察肌肉及肌肉附着在骨上的方式,认识肌腹、肌腱的特点及固着位置,并思考问题:一组肌肉的两端是固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弄清骨骼肌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运动系统有骨、关节、肌肉三部分组成。探究活动三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所以当骨骼肌受到刺激后就会牵动骨围绕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做区肘伸肘动作,认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并弄清楚它们的收缩舒张状态屈肘时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2、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观看录像、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3阅读教材P45页第一段思考动物的运动对其生存有何意义?A有利于寻觅食物、逃避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等B、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画关节模式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自制关节模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两大板块: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其中运动系统的组成是重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备课。教学流程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兴趣浓厚,但整个课堂教学容量大,学生没做练习的时间,因此把画关节图展示留到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