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9.1 动物的运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9.1 动物的运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07 12:4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运动的产生·白桦
运动的产生
授课年级:初 一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课对应课程标准为“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课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说明动物运动所依赖的具体结构。本节课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生命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理性思维。最终树立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课程选自北京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中第九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材在本章内容设计了两节内容,第一节是“动物的运动”,在介绍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后开展了对①骨的形态结构以及成分和特性;②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形成一个整体;③骨骼肌收缩是运动形成的动力;④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骨骼和肌肉协调完成运动这四部分内容的学习。为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的学习做铺垫。结合教材内容,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授课内容,课程内容将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承接骨连结部分的知识内容,借助自制教具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产生与骨骼肌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建立 “运动产生的模型”。带领学生1.分析找出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证据;2.模拟骨骼肌的附着方式,体会骨骼肌对运动完成的重要作用;3.说出运动产生需要神经系统参与,骨骼和肌肉的相互协调。并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生命观念。学情分析本节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应用自然观察法和调查法对我校学生学情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学情特点有以下三点:心理认知特点: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及对知识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专注度较低。知识能力储备:在知识结构方面,初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七年级下册书的学习,知道神经系统能够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学生大致知道动物的运动主要依靠运动系统,并知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在能力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依据生物体结构推理其功能的能力。主要困难障碍:1.学生对于拿到教具后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2.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建立初步骨骼肌与骨骼关系模型的过程存在一定理解偏差,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对模型进行组装。3.本节课知识内容较多,且学生活动较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严格把控时间。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说出运动形成的动力来自骨骼肌的收缩。说明运动的产生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过程与方法:尝试分析模型,建立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模拟“伸膝”运动的完成。归纳利用生活中常见模型,建立新模型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生命观念。
教学重点
说出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说出运动形成的动力来自骨骼肌的收缩。说明运动的产生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教学难点
尝试分析模型,建立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模拟“伸膝”运动的完成。归纳利用生活中常见模型,建立新模型的方法。
教学资源
视频、自制教具(两根由一个钉子在一端固定的木条)、皮筋、摁钉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 出示运动的骨骼动图,提出问题:骨骼在完成运动时,除了骨和骨连结之外,还有哪些结构参与和配合? 思考并回答问题:肌肉、大脑等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2分钟
构建运动产生的模型 一:骨骼肌骨骼肌的分类过渡语: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的206块骨按照其所在的位置,被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在我们人体骨骼支架外,大约有600多块骨骼肌,人们依据其所在的位置,也将它们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那么它们的结构会不会依据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呢?要求:阅读学案资料1的内容,完成填空题。小结1: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与其分布位置无关。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①结合资料2,思考并完成学案·学习活动二的1、2题——根据骨骼肌模式图,试分析总结骨骼肌的各部分的功能。②利用各组的工具,结合资料,尝试组装骨骼肌模型。小结2:骨骼肌是由肌腹和两端的肌腱共同构成的。肌腹具有收缩功能,肌腱具有附着功能。骨骼肌收缩与神经系统的联系播放“电刺激蛙股神经肌肉反应”视频,提问: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②刺激股神经后骨骼肌收缩,说明骨骼肌的收缩与神经有什么联系?小结3:骨骼肌的收缩受神经系统调控。骨骼肌与骨骼的附着方式播放视频,提问:股四头肌收缩为什么会使人做出伸腿运动?学案中哪种附着方式能够使人做出伸腿运动?要求:小组合作,组装“运动产生”模型,提示:木条——骨、长钉子—关节、图钉和皮筋——骨骼肌。小结4:最佳附着方案-- 聆听、阅读资料。思考得出:人体骨骼肌的结构都是相似的,与分布位置无关。阅读学案资料,在学案上写出骨骼肌的结构并推断相应功能——骨骼肌由肌腹和两端的肌腱共同构成。肌腹具有收缩功能,肌腱具有附着功能。观看视频,回答问题:①观察到蛙的骨骼肌在电流刺激下收缩。②说明骨骼肌的收缩需要受到刺激。骨骼肌收缩受神经系统调控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肌肉收缩会产生拉力,缩短距离。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各种方案,并组装膝关节模型。 尝试完成“伸膝运动”。 训练学生阅读文字、图片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检测学生对人体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的概念。训练学生从视频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构建骨骼肌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建立骨骼肌与骨和关节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学生小组合作的交流能力。 2分钟4分钟3分钟6分钟
归纳总结 各组结合手中模型,利用箭头和尖端文字总结:骨骼肌与骨骼和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理由。回忆建立“伸展膝关节”这个运动模型的过程,梳理:在头脑中从“动物的运动需要骨和骨连结”,逐步构建出“完成伸展膝关节运动”的过程。跟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思维模型建立过程,并在学案中简单的写下来。 1、小组讨论,在学案上画出骨骼肌、骨骼、神经关系图。2、小组交流梳理“伸展膝关节”运动模型的思维建立过程。将过程写在学案上。 1、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带领学生归纳模型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构建独立思维体系的习惯。 7分钟8分钟
练习 (17.01房山)从人体的结构层次来看 , 每块骨与骨骼肌分别属于A.组织、组织 B.器官、器官 C.组织、器官 D.器官、组织(17.01 石景山)下面表示骨、关节和肌肉连接关系的模式简图中,最准确的是 A B C D(17.01 延庆) 当你做屈肘动作时,上臂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活动状态分别是A.收缩.收缩 B.舒张.舒张C.收缩.舒张 D.舒张.收缩(17.01 海淀/17.07 西城)人体完成一个动作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完成一个动作的正常生理活动顺序是(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产生动作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17.07 燕山)人体完成运动不需要参与的结构是A.神经系统 B.循环系统 C.运动系统 D.泌尿系统 独立完成练习题 检测学生对于本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5分钟
拓宽思维模型 神经系统在发起运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是除了神经系统还有哪些系统间接参与运动了呢?请同学们发动小组的力量,依据所学,说出这些系统如何参与运动。 小组讨论,思考总结:消化系统为运动提供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提供氧气、血液循环系统将物质运输至骨骼肌细胞…… 培养学生将已学内容迁移到新知识上。带领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分钟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