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生物概念的学习,背出生物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生命现象的学习,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命现象的学习,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通过生物概念的学习,关注世界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成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难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2 Min 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大家先看这里展示的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出与别的不一样的那一个吗? 除了机器人之外,其他都是活的物体,也就是生物,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写出6种生物。可是是看得见的,可以是看不见的,你认为属于生物就可以。 你写出来的是不是生物呢,它们又有什么共性呢?让我们从这节课寻找答案,接下来一起学习生物的《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观看图片,积极思考并且从中寻找出不一样的是机器人,机器人是没有生命的。 通过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从中找到机器人导入本节课生物这一概念。
10 min 一、生物的概念和组成 自主预习,并填空。 我们接下来看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图片,雁是生物吗?肯定是,并且是动物;鱼是生物吗?肯定是,也是动物;莲是生物吗?也是,属于植物;松是生物,属于植物;平菇是生物,是一种真菌;大肠杆菌也是生物,是一种细菌;H1N1也是一种生物,是一种病毒;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列举的都有哪些?小组展示。 我们现在知道了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知道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生物,我们来探索一下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给大家2分钟思考一下。结合你的例子给大家做一个阐述。 学生参考课本并填空。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2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植物约5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3共性:生物都有一定的共性;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能够新陈代谢;生物体能够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生物体对外界能做出一定的反应;生物体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成果。 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形成总结归纳的能力。 图片式的讲解更能满足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交流协作的能力。 通过小组展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9 min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通过反馈得到: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生物体能够新陈代谢;生物体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一定的反应;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给大家3分钟时间记下这几个特征,咱们考察一下大家记得如何? 贫瘠土壤上长出了瓶子树;猎豹捕食,羚羊逃跑;海豚遇到刺激后变样子;一猫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出汗…… 结合自己的例子认真思考,参与讨论,并说明生物的共性特点,前后不能重复。 记忆巩固生物的六大共性。 结合所学的生物共性判断是否属于生物以及分别表现了生物的那个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生物的共性,能够形成更真切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例子分析,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及时记忆巩固,克服知识记忆的难点。 结合实例判断,锻炼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2min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生物?包括哪些类群?生物的共性有哪些 回忆巩固知识,整理本节内容的只是脉络 对本节课内容形成清晰地脉络。
22min 四、练习与反馈 布置课堂练习题,并着重抓课堂重点讲解, 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巩固印象
六、板书设计
(
我们周围的生物
)
(
概念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生物的共性
生物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能够新陈代谢
生物体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七、作业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