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生物概念的学习,说出常见生物及生物的分类。
通过生命现象的学习,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和资料阅读,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自然,认识珍稀动植物,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难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5 Min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开学的第一节课,很荣幸能和同学们一起开启生物殿堂的神秘之旅。生物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对我们这科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接下来一起学习生物的《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保持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加神秘感,吸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5 min 一、生物的概念和组成 问:那到底什么是生物呢? 活动一:1判断周围你能看到的一切,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2你能给生物下定义吗? 3老师这里展示了一些图片,你能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 活动二:自主预习,并填空。 1我们接下来看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图片,雁是生物吗?鱼是生物吗?松是生物吗?莲是生物吗? 2我们再看一下第四页,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3看了这么多的生物,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种类十分丰富,那生物分为哪几类呢?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4 你知道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有哪些吗? 5 我们该如何对待周围的生物? 观察身边事物,积极思考判断 学生参考课本并填空。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2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植物约5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形成爱护动植物的良好品德。 通过观察判断,启发学生思维,导出生物定义。 通过自主阅读资料,形成总结归纳的能力。 图片式的讲解更能满足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0 min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活动三:知道了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生物,我们来探索一下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给大家2分钟思考一下。结合你的例子给大家做一个阐述。 通过反馈得到: 1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3生物体能够新陈代谢; 4生物体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 5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一定的反应; 6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结合自己的例子认真思考,参与讨论,并说明生物的共性特点。 记忆巩固生物的六大共性。 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生物的共性。 及时记忆巩固,克服知识记忆的难点。
5min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生物?生物分为哪几类?生物的共性有哪些 回忆巩固知识,整理本节内容 对本节课内容形成清晰地脉络。
5min 四、练习与反馈 练习测验,疑难解答。 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巩固印象
六、板书设计
(
我们周围的生物
)
(
概念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
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生物的共性
生物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能够新陈代谢
生物体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七、作业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