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07 15: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CAI展示一个未完成的以“心脏”为核心概念的概念图(见附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围绕这一概念,联想有关的知识、概念,很好的复习旧知识。 将零乱的知识穿成串,结成网,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以接下来的应用和创新。
引入新课 设问: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的呢?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小组讨论获取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体循环途径 CAI展示体循环动态图(标注各部分名称)教师提示: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儿? 学生观察、思考、阅读,同桌讨论体循环途径并作笔记。找1~2名同学口头描述体循环途径。 学生通过观察图,根据已有的知识比较容易对照图描述体循环途径。
体循环血液成分变化 CAI展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提问:1、血液与组织细胞在何处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为什么?怎样交换?2、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较容易回答出毛细血管的特点,从而揭示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同桌讨论后,把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到体循环途径的笔记中,形成一个以“体循环”为中心概念的小概念图。 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讨论、整理体循环的概念图使知识系统化。
巩固练习 CAI展示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图讲评,优秀者给予中肯的表扬。 请同桌合作,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体循环的概念图,并标明血液成分的变化。(流动脉血的用红笔,流静脉血的用蓝笔标注) 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加以强调巩固重点。
肺循环 CAI展示肺循环的途径及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点拨提问:1、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2、经过肺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概念图。由1~2名同学来口头描述。 培养学生思考推理,举一反三的能力。
血液循环意义 血液循环的意义。教师给予补充。 让学生发表意见,由他们自己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有能力自己作出归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完善血液循环的概念图 学生问答后,教师给予讨论提纲: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 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而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本堂课所学的以“血液循环”为中心概念共绘概念图。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省,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教师以此来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
小结 CAI归纳总结(见板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图并做评价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