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民办纵横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民办纵横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2:37:44

文档简介

大连民办纵横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查范围:1-4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健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拜九叩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用数字教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材料二指出“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可见中国文化要想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困难比较大。
D.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 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孙少安重建学校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把他从家里叫到院子里。
“什么事?”少安问。他看见父亲一脸的诡秘。
孙玉厚就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
第二天上午,少安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遛达着,趟过东拉河,走过初冬荒凉的庙坪,跨过了哭咽河上的那座小桥。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和润叶上过学的地方!以后,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孩子们正在上课。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地,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不过,这是儿子的事。他向来在儿子们的大事上采取不干涉的态度。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算是敲定了。
当天夜晚,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眼看就要最后峻工了。当年拦河打坝震坏的校舍窑洞,已经被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所替代。当年的学校操场也扩大了一倍,栽起一副标准的篮球架。操场四周砌起了围墙。铁栏式大门上面,拱形铁架上“双水村小学”五个铁字,被红油刷得耀眼夺目。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五十一章,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弟妹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孙少安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感到现在的自己“腰板硬了一些”,是因为这两年孙少安通过辛勤劳动赚了点钱,并且能为家乡双水村做点事了。
C.孙少安出钱为双水村重建学校,虽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却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心意,他心中有一点自豪之情。
D.孙玉厚希望少安捐钱重建庙宇被回绝,随后却听少安说要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他虽然吃惊,但并没有反对,这与其朴实传统的性格有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调动多种感官描写出饲养院改成的学校中“教室”环境的简陋破旧,并着力刻画虎子读书的认真,这些坚定了少安重建学校的决心。
B.小说中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的事情,说明当时农村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也与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重建学校形成对比。
C.重建的双水村小学操场上栽起一副标准的篮球架,呼应了上文旧学校中“腐朽不堪”的篮球架,也衬托出孙少安重建学校时设计之用心。
D.小说人物语言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如“万一怎”“你娃娃不敢这样”,强化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叙述语言则庄重华美,富有感染力。
8.孙少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本文中,旄钺指君主。
C.屯田,古代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后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责任在于自己用人无方,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懿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14.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战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①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②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③。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三山:指福州。②楚狂:指春秋时楚国狂人接舆。接舆曾在孔子面前唱歌,嘲笑他政治上到处碰壁。③“门外”二句: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壬子年辛弃疾以福建提点刑狱被召,由福州赴临安,在新知好友为他饯行的宴会上作此词。
B.词的开头,将《长恨歌》和《短歌行》化入诗句,向友人倾吐爱情的失落和渴求知己之情。
C.词的上阕,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以及洁身自好、勤修美德、不随世俗俯仰的决心。
D.词的下阕,前三句表露出用世与遁世的矛盾,接着谴责了是非不分,轻重颠倒的病态社会。
16. 辛弃疾的词善于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最后两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认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和文质兼优的精神格局。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虽是北方人,却是个锡剧迷,我有一些锡剧问题向您垂询,还请您不吝赐教。
B.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作,鄙人才疏学浅,兄长拜读之后,还请多加指正。
C.来信收悉,恭贺兄嫂弄璋之喜,小弟略备薄礼,不日将寄与兄,不成敬意,望笑纳。
D.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现场,亲聆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实在获益匪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却一直未被真正接受,曾绝粮陈蔡,陷于困境。对此,子贡主张变通,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适度降低要求;颜回则主张坚守,他认为即使学说不被接受,也应坚持正道,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学校举行辩题为“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反方观点是“面对困境不应变通”。假如你是一辩选手,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立论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格式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大连民办纵横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答案
1. D(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可知“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
B “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错误,“只要……就……”说法绝对化,原文“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还需要其他方面。)
2. D“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材料二“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
3. A“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4. ①举例论证,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②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
③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5. 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
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
(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6.A(孙少安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只是无意之中想去看看儿子,来到饲养院则是因为一时疏忽,并非出于为乡亲们做点事的决心。)
7.D(本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朴实。)
8. ①使命感强 (有社会责任感)。孙少安有了积蓄后愿意为家乡做点事,拿出一大笔钱为家乡重建学校。
②明辨是非(不迷信)。不出钱建庙,认为“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③热爱家乡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的所思所想,饱含着对家乡的爱。
(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9.第一处: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作用: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做铺垫。(3分)
第二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作用:表现了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3分)
10.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的意思是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失。“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的意思是我目不识人,考虑事情多有不智。“知”的宾语是“人”,“人”后面应该断开;且“多暗”形容的是“恤事”,所以“多 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B “旄钺指君主”错误,本文中的“旄钺”借指军权。
12.A “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错误,“建兴”是刘禅的年号,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
13.(1)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之事嘱托给他。(4分)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抱怨他的人,因为他用心公正并且劝导告诫分明。(4分)
14.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举动失当。
②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③诸葛亮不擅长随机应变,缺少用兵的谋略。(3分)
【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之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哭着说:“臣一定会竭尽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政事。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宣称要从斜谷取道夺取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行列整齐,赏罚严厉号令严明。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作为前锋,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克西县将一千多户人家迁回汉中,杀了马谡向大家认错。上奏表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自执掌军权(带兵出征)以激励三军将士,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而害怕,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失,罪过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目不识人,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我的职位应当受到这种责罚。我自请降职三级,来责备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了武功五丈原,和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对峙。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开荒种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中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巡视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尚有剩余。至于我在外任职当官,没有别的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丝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安抚百姓,明示礼法规矩,简省官职,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坦露诚心,散布公正;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承认罪责、表达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宽释;对不讲实话、巧言掩饰的人,即使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事物的名声寻求是否名实相符,鄙弃虚伪不实的人;在整个国家之中,大家都敬畏而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怨恨他的人,因为他用心公正并且劝导告诫分明。他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15.B 上片一开头,是以悲歌长吟的语调,说明自己有宣泄不完的重重怨恨;只能长话短说,把它剪裁成这首小歌词。并非化用《长恨歌》与《短歌行》,也并非抒发爱情的失落与渴求知己的心情。
16.①“富贵非吾事”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1分。写出作品名或者原句都可得分。)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无意富贵绝不妥协的态度。(2分)
②“归与白鸥盟”化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此心吾与白鸥盟”。(1分。写出作品名或者原句都可得分。)表现了词人清高自许的态度,以及厌弃官场,向往归隐的意愿。(2分)
17.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0分)
18.B(答题时,要重点考虑“话题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A、C两项;分析B、D两项,B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D项后半句主语改换,故选B。)
19.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A项,出自贺知章的《咏柳》,诗句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用了比喻;B项,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句将敬亭山拟人化,写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用了拟人;C项,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用了反衬,“蝉噪”“鸟鸣”衬托得山林更寂静、幽深;D项,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了借代,以“朱门”借指贵族人家。)
20.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质兼优的审美价值和文以载道的精神格局。(4分)
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搭配不当,“文以载道”应与“精神格局”搭配,“文质兼优”应与“审美价值”搭配。
21.B,和例句一样,都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A项,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C项,表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22.C 。A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使用不得体。B项,“拜读”:敬辞,指阅读别人的作品或书信。这里是请兄长读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得体。C项,“弄璋”指生下男孩子(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璋:一种玉器)。“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使用得体。D项,“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使用不得体。
23. 例文: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正方一辩,关于“面对困境是否应变通”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所谓变通,是指依据不同情况,做非原则性的变动。子贡主张变通,是建立在孔子师生在推行“仁政”思想时陷于困境的基础上,子贡的主张变通,“适度降低要求”,并没有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原则性的变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孔子的“仁政”思想。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孔子用实践行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事实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是一个面对困境能够做出变通的践行者。面对周游列国也无法实现他的“仁政”思想的困境,孔子在发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感叹之后,做出了变通,回到家乡用整理编订文献的方式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翻开我党发展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革命发展的困境,我党做出了变通,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下了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面对国家发展的困境,我党又做出了变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真正使我们中国人由“站起来”到“富起来”。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当前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面对家乡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的发展困境,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做出了变通,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乡亲们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面对当前严峻的“抗疫”形式,如果不进行变通,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还是坚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望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
面对困境应该变通,我们的学习生活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尽管学习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但如果只打疲劳战,不讲究科学安排,即使你一天24小时都用在学习上,那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倒退。面对学习上的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习累了,要变通,要休息,要锻炼,休息、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能更高效地学习。自己一个人钻研问题久了,没效果,要变通,要问老师,要问同学,问老师、同学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面对困境应该变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