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鉴别方法
A NH3和N2 闻气味
B 蔗糖、面粉 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
C 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D 木炭粉、四氧化三铁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2、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放入足量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醋 B.食盐 C.蔗糖 D.麻油
3、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4、花生油、盐、面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面酱 ④白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并进行如图2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中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的溶质为对应图1溶解度曲线中的丙
B.将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C.t3℃时,9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40g溶质
D.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量的碳酸钙
B.一定量的镁在氧气中燃烧
C.t℃时在一定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铜
D.高温条件下碳还原氧化铜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g碳在68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71g二氧化碳
B.120g尿素(CO(NH2)2)与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C.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不相等
D.用含杂质的铁10g(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出杂质,所得滤液质量为55.4g,则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56%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9、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冰、铁、碳 B.氧化物:生石灰、干冰、石墨
C.溶液:矿泉水、石灰水、蒸馏水 D.晶体:胆矾、氯化钠、硝酸钾
10、下列反应或过程所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A.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C. 用两份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研究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水是常用溶剂,某同学进行图甲实验。
①倾斜a试管,沿内壁缓缓加入乙醇,不振荡,现象是_______。
②由实验可知,溶质状态可以是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束后,用洗涤剂洗净b试管,原理是____________。
(2)图乙是A、B、C三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②将t2℃时90g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A的质量为__________。
③t2℃时,若从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蒸发掉较多水的是________(填“A”或“B”)物质的饱和溶液。
(3)按图丙所示装置,将液体x注入装有固体y的试管中,会导致U形管中a端液面低于b端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
A.水、硝酸铵 B.水、氢氧化钠
C.水、氧化钙 D.稀盐酸、镁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要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
(3)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
4、如图是某输液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葡萄糖由___种元素组成,其中葡萄糖中碳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要把100g这种葡萄糖溶液稀释为1%的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___g。
5、下面是某同学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过程。
配制上述溶液的主要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1)计算: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_g。
(2)本实验是定量实验,选择仪器不恰当或操作不规范都会导致实验结果有错误。实验时选择量筒规格应为______(填“50mL”或“100mL”)。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1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若用20%的NaCl溶液10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需加水______mL。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新型冠状病毒是2019年底首次出现在人群中的一种全新病原体,目前对其所知仍然十分有限,通过对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分析,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如下,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很敏感,56℃持续加热30分钟,以及使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都可以有效的灭活病毒。另外,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液也可有效的灭活病毒,不过氯己定不能灭活该病毒。现嘉祥县第四中学每天需要喷洒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乙酸的消毒液,以许光皓,高晗,张明宇,晁子昂,李广杰,岳腾飞,孔凡泰,山耀凯,张潇益,朱振瀚组成的兴趣小组圆满完成任务。请你完成下面的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1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为______kg。
(2)要配制1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三吉台中学初四化学兴趣小组对阁山的石灰石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中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1 6 2.8 n
(1)上表中n的数值是多少?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有50g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有以下三种方法,请你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可加入多少克食盐?
(2)可蒸发多少克水?
(3)将其与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溶液混合,需要25%的食盐溶液多少克?
4、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碳酸钾和氯化钾,十五中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废水中碳酸钾的含量,提取50g废水样品于容器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如图。请计算:
(提示:碳酸钾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氯化钾不与酸反应)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g。
(2)该废水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后生成硫酸钾的质量为多少?
5、小樱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溶液的实验,试剂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她从瓶中倒出2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溶液。请计算:
浓硫酸溶液(H2SO4)5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98%
密度 1. 84 g/cm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20mL浓硫酸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她将这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水的密度为1g/cm3所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本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 > B > 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A瓶与__(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二)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实验三目的是探究_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实验四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剂的质量。
(活动与探究三)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
的容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 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 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
30mL
20mL
12 mL
_____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 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2、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
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
Ⅲ 加热,搅拌 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Ⅵ __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______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都是__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③CO2能产生___________效应,SO2易导致酸雨。
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证据推理]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实际]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反思拓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H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硝酸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硝酸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 mL 硝酸铵 15
实验2 50 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 mL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
(反思评价)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___(可多选)。
A 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 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4、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在阳光照射下、、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填写有关空格:
(1)用集气瓶装满一瓶空气;
(2)另取一个集气瓶,采用________法收集从液氮中放出的氮气;
(3)用图装置分别制取一瓶和(均为),则制取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制取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该实验制取和,与用装置比较,用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4)将制得的、、及空气瓶气体放在室外的太阳光下,在互相不遮光的条件下尽量使集气瓶靠近,以保证地表和光照条件________.将温度传感器插入个集气瓶中,连接好装置(如图),打开数据采集器,实验时间从北京时间到,测得此期间种气体在太阳光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实验大部分时间内瓶气体的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5)据报道,我市部分出租车已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能否从根本上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
(6)已知氧气在室温条件下的密度为,市售的过氧化氢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般为,要制取并收集满氧气,计算理论上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多少克。_________
5、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I:将足量的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钾三种物质分别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探究II:
实验 ① ② ③
现象 固体溶解, 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探究III: 探究过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I中,溶解过程放出热量的物质是 __________ 。
(2)对探究II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需要做的对比是 ________ 。分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__________ 。
(3)探究III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____ 。通过该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答一点即可)。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想通过探究,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探究方案应该是 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氮气无味。可用闻气味方法鉴别。A正确。
B:蔗糖溶于水,面粉不溶于水。鉴别方法可以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B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迅速分解产生氧气;蒸馏水加二氧化锰则无明显现象。C正确。
D:木炭粉、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D错。
综上所述:选择D。
【点睛】
2、D
【详解】
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白醋、食盐、蔗糖都能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而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D。
3、C
【分析】
【详解】
A.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再溶解硝酸钾,所以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不能改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该操作不可行;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升高,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均不变化,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操作不可行;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小,操作可行;
D.恒温蒸发溶剂,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硝酸钾,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故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操作不可行;
故选C。
【点睛】
4、D
【详解】
①花生油不能溶于水,将花生油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②食盐能溶于水,将食盐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可以形成氯化钠溶液;
③面酱不能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溶液;
④白醋能溶于水,能与水形成溶液;
四种物质中与水能形成溶液的是:②食盐和④白醋。故选D。
5、B
【详解】
A:向烧杯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烧杯中水温度升高,试管温度升高,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的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为对应图1溶解度曲线中的丙。A正确。
B:将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乙溶解度变小,甲、乙仍然是饱和溶液,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而丙的溶解度变大,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仍然最小。所以将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B错。
C:t3℃时,甲的溶解度是80g ,即100g水最多溶解80g甲,也就是说18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80g溶质;即t3℃时,9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40g溶质。C正确。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6、B
【详解】
A、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每100份质量碳酸钙生成44份质量二氧化碳、56份质量氧化钙,图示不符,错误。
B、镁在氧气中燃烧,镁质量减少,氧化镁质量增加,正确。
C、t℃时在一定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铜,硫酸铜和水生成硫酸铜晶体,溶剂减少,溶液质量减少,图示不符,错误。
D、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碳和氧化铜质量比为12:160,图示不符,错误。
故选:B。
7、B
【详解】
A、根据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所以3g碳完全燃烧需要8g氧气,同时生产3g+8g=11g二氧化碳,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120g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为:,所以120g尿素与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未知,所以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杂质和氢气的质量之和等于(10g+50g)-55.4g=4.6g,所以含杂质的铁中杂质的质量一定小于4.6g,则铁的质量一定大于10g-4.6g=5.4g,则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故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可能为56%,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是能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D
【详解】
A、冰属于化合物,铁、碳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生石灰、干冰属于氧化物,石墨是碳单质,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石灰水属于溶液,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胆矾、氯化钠、硝酸钾都属于晶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1:2,说法错误;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有56份质量的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有65份质量的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说法错误;
C、用两份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速率快,不加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速率慢,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有64份质量的铜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溶液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说法正确;
答案:D。
二、填空题
1、
(1) 一开始,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红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均匀的红色 固态、液态、气态 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可将植物油分散成小液滴被水冲走
(2) 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45g 27.5g B
(3)BCD
【分析】
(1)
①乙醇密度比水小,如不振荡,开始乙醇会在水上部,但因为乙醇和水互溶,所以一段时间后会形成溶液。所以现象是一开始,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红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均匀的红色。
②从酒精、高锰酸钾、二氧化碳与水均可形成溶液,可知溶质状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气态。
③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可将植物油分散成小液滴被水冲走。所以使用洗涤剂洗净b试管。
(2)
①P点是BC两个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45g。
②t2℃时A的溶解度为80g,所以90gA中有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90g-40g=50g。t1℃A的溶解度为25g,50g水中可以溶解12.5gA。所以析出A的质量为40g-12.5g=27.5g。
③t2℃时A的溶解度较高,所以AB饱和溶液中蒸发掉相同质量的水,甲析出的晶体较多。则从A和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蒸发掉较多水的是B。
(3)
U形管中a端液面低于b端液面说明试管中气体受热气体变大了。
A、水中溶解硝酸铵,吸热,温度降低。
B、水中溶解氢氧化钠,放热,温度升高。
C、水和氧化钙反应,放热,温度升高。
D、稀盐酸和镁反应,放热,温度升高。
故选BCD。
【点睛】
2、
(1)65
(2)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
(3)adcb
(4)不变
【解析】
(1)
由图可知,25℃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则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15g甲溶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50g+15g=65g,故填:65。
(2)
使35℃时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直至甲不再溶解,故填:向溶液中加入甲物质。
(3)
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和过滤,故填:adcb。
(4)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丙的溶解度增大,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填:不变。
3、
(1)40
(2)乙甲丙
(3)升高温度
【分析】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增大趋势比乙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填:40。
(2)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3)
由上述分析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升高温度;故填:升高温度。
4、3三 6∶1 400
【详解】
由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可知,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则说明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中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根据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要把100g这种葡萄糖溶液稀释为1%的溶液,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
故填:3(或三);6:1;400。
5、
(1)15
(2) 100mL 大于 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
(3)解: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100g×20%=(x+100g)×10%
x=100g
答:加入水的质量为100g。
【解析】
(1)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100g×15%=15g,故填15。
(2)
需要水的质量=100g 15g=85g,这些水的体积=85g÷1g/mL=85mL,量取85mL的水应选择规格为100mL的量筒,故填100mL;
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大于水的实际体积,即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5%,故填大于;
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缩短溶解时间,故填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
(3)
见答案
三、计算题
1、
(1)0.5
(2)设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100kg×0. 5%=x×10%
解得x=5kg
答: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5kg。
【分析】
(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1)
溶液质量为100k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 5%,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则过氧乙酸的质量为100kg×0. 5%=0.5kg;
(2)
见答案。
2、
(1)2.8g
(2)根据题意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16g-2.8g=13.2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82.5%
(3)解:设2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
x=3.65g
所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8.25%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解析】
(1)
石灰石样品共16g,第一次加入20g稀盐酸,固体减少了(16g-11g)=5g,第二次再加入20g稀盐酸,固体又减少了(11g-6g)=5g,第三次再加入20g稀盐酸,固体减少了(6g-2.8g)=3.2g,说明样品中的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故第四次加入20g稀盐酸,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减少,n=2.8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3、
(1)解:设加入食盐的质量为x
(50g+x)×20%=50g×10%+x
x=6.25g
答:加入食盐的质量为6.25g。
(2)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50g×10%=(50g y)×20%
y=25g
答:蒸发水的质量为25g。
(3)解:设需要25%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z
50g×10%+z×25%=(50g+z)×20%
z=100g
答:需要25%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100g。
【解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4、
(1)2.2g
(2)设生成2.2g的二氧化碳需碳酸钾的质量为x。
x=6.9g;
废水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废水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13.8%。
(3)设生成2.2g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成硫酸钾的质量为y。
y=8.7g;
答:反应后生成硫酸钾的质量为8.7g。
【解析】
(1)
根据图示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
详见答案;
(3)
详见答案。
5、
(1)36.8
(2)由(1)可知20mL浓硫酸的质量是36. 8g,所含硫酸的质量是36. 8g×98%=36. 064g,水的密度是1g/cm3,所以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解析】
(1)
20mL浓硫酸的质量为:20mL×1. 84g/cm3=36. 8g;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Ca(OH)2+CO2=CaCO3↓+H2O C 干燥的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CO2+H2O=H2CO3 温度 可使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16% 偏小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 >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的反应是:对比A瓶与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故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实验三对溶液加热,故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可使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冷却以后,注射器推进的少了,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
2、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升高 降温 加入过量的水 增大接触而积,加速溶解 Ⅳ Ⅱ和Ⅲ 不可再生 CH4 温室 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密度比空气小 风能(太阳能等)
【详解】
(1)[实验探究]步骤Ⅱ.向小烧杯中加入2gKNO3全部溶解后,再加入5gKNO3,部分溶解,说明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步骤Ⅲ.将小烧杯进行加热,推理得出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则小烧杯中的固体已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步骤Ⅳ. 向小烧杯中再加入5gKNO3,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所得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对比步骤Ⅱ、Ⅲ、Ⅳ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步骤Ⅴ. 将小烧杯放在盛有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结合实验Ⅳ和Ⅴ分析可知,KNO3可用降温的方法结晶。
步骤Ⅵ. 向小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推理得出结论: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①为了增大固体和水的接触而积,加速溶解,实验前会将KNO3预先研磨处理。
②通过分析可知,实验步骤Ⅳ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Ⅱ和Ⅲ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文献资料]①天然气和煤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③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证据推理]由图可知,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煤产生SO2的质量比天然气多,故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的科学依据是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联系实际]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裝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
[反思拓展]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3、50 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NH4NO3 A、B
【详解】
(1)实验目的是探究NH4NO3、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水的量要控制,所以X=50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往水中加入氯化钙后,温度升高,因此可获得结论是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说明这种物质溶解时吸热,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三种物质中氯化铵溶解时吸热。
(4)A.实验操作过程中若保温措施不行会影响实验效果,故A符合题意;
B.加入物质的质量必须相等,否则影响实验效果,故B符合题意;
C.探究的就是NH4NO3、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会影响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情况,通过题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的信息分析即可。
4、排水 能通过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且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相同 空气 不能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以及甲烷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详解】
(2)氮气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应使用排水法收集。
(3)该装置为固液反应装置,因此反应物应为固体和液体,且无需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装置中的注射器能通过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且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4)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相同,根据图可以看出瓶气体的温度由高到低为二氧化碳、空气、氮气、氧气。
(5)甲烷以及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故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温室效应。
(6)制取氧气的质量为:
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理论上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水溶液质量:
5、碳酸钠 将①③、②③分别对比 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 BDE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oC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详解】
(1)探究I中,溶解过程放出热量的物质是碳酸钠。
(2)对探究II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需要将①③对比,对比分析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碘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高锰酸钾强;②③对比分析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得出的结论之一故填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
(3)探究III中,所得溶液BD均有固体剩余,E恰好完全溶解,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DE。通过该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想通过探究,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探究方案应该是20oC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和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