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A.私有制和剥削产生 B.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D.文字的出现和成熟
2.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些变化反映了古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水平不断提高
3.《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向古希腊医学行业发出的道德倡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誓词:“我决定保持我之行为与职业之纯洁与神圣。我决不给膀胱结石患者行刀割之术,而听其由精于此术之匠人施之。”这段誓词从客观上说明,古希腊( )
A.尚未发明外科手术 B.医疗法规相对完善
C.工匠精神受到提倡 D.重视维护公共利益
4.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我统治了这个帝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流士以严刑酷法治国 B.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C.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5.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后,到处任命希腊人担任总督,安排波斯降臣降将担任地方官员,也接受波斯生活方式,主持了万名马其顿将士与波斯贵族女子的婚礼。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
A.体现独裁专制的特色 B.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
C.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D.体现穷兵黩武的性质
6.罗马帝国与其他短命的地跨欧亚非大帝国不同,从建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延续1500年之久。究其原因,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
A.实行君主专制 B.实行行省制 C.实行法治 D.拥有强大的军队
7.“腓尼基字母”是今天多国字母的始祖。腓尼基人创制出的这套字母文字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东方多种字母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 B.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D.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具有优势
8.下图显示的是中古西欧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其中维系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
A.权力 B.忠诚 C.土地 D.军队
9.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C.神学束缚,禁锢人性 D.教俗二元、相互竞争
10.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市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日益的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权利诉求
11.沙皇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把全国划分为待辖区和普通区,镇压大贵族势力。这一举措( )
A.旨在摆脱金帐汗国的管辖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使俄罗斯进入了封建社会 D.扩大了帝国疆域
12.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传统思想中,国家财富就是国库中的金银储备量,而16世纪以来帝国精英阶层认为农业、农民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这是由于( )
A.奥斯曼帝国发展的需要 B.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影响
C.东西方传统贸易的活跃 D.国家放弃对外扩张领土
13.“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阿拉伯帝国融合东西方文化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与富庶 D.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大陆
14.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这次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东西方交流学习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发生于公元6世纪中期 D.将军是最高统治者
15.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经济上( )
A.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B.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C.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 D.随着新土地的开垦形成封建庄园
16.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有: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定居。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的需要 B.缓和帝国阶级矛盾
C.巩固了阿兹特克人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17.1565年开始,欧洲商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经营该贸易的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荷兰
18.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这一现象( )
A.促进欧洲资本主义解体 B.拉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
C.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D.促进了非洲地区的开发
19.下图为14世纪意大利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描绘了犹大冲向耶稣向他亲吻,实则为罗马士兵找出耶稣,而耶稣则正义凛然怒视着犹大。整幅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展示了耶稣和犹大、正义和邪恶的博斗场景。由材料可知,该作品( )
A.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B.将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绘画中
C.意在鼓励人的个性的发展 D.具有古典主义画派的鲜明特征
20.路德认为:“人们应该服从作为上帝的臣相的掌权柄者,并以全部畏惧和崇敬之心听命于他们,正如听命于上帝本人。”他的这一主张( )
A.推动了近代人文思潮的出现 B.确立了耶稣的至高地位
C.奠定了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D.客观上强化了世俗王权
21.“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该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智者运动 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22.观察下图,其“胜负”决断于( )
A.等级君主制确立 B.君主专制建立
C.斯图亚特王朝建立 D.英国革命结束
23.“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其革命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其革命原则”主要是指( )
A.君主立宪 B.君权神授 C.三权分立 D.民主自由
24.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 )
A.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 B.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
C.源自本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D.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25.在明治维新实行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
A.废藩置县 B.实行征兵制 C.发展近代教育 D.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
26.探寻古代文明的遗址我们会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座座庄严的建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请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以上图片中的占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示意图分别展示了古代哪些国家的什么或果 (4分)
(2)图2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分)
(3)通过观察以上图片,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更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品。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剐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革。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杈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张玉祥等《论日本奴求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 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加速了人类从转统农耕文明向现代王业文明转变”的。(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催生出了众多璀璨的文明,B项正确。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是国家出现的重要前提,排除A项;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说明生产力低下,不能说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排除C项;文字的出现是文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而非原因,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从物物交换到作为价值尺度的贵金属的出现,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反映了古埃及商业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借贷,排除A项;此时的贵金属是起到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还没有成为货币,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契约意识,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决不给膀胱结石患者行刀割之术,而听其由精于此术之匠人施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医学行业要有职业道德,说明古希腊工匠精神受到提倡,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科手术是否发明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医学行业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医疗法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利益,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我统治了这个帝国。”可得出波斯帝国推行君主专制,国王是权力中心,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严刑酷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排除C项;D项没有涉及到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帝国任命希腊人担任总督,安排波斯降臣降将担任地方官员,接受波斯生活方式,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等,是笼络人心之举,更是有效统治之思,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开放的特点,C项正确。亚历山大继承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断东侵,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D项;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多表现出东西方政治制度融合交汇的特点,材料体现不出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排除B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从建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延续1500年之久得益于罗马法的推行,C项正确。虽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行省制、基督教推广、强大的军队也是其长命的原因,但与材料设问“起最重要的作用”不符,排除A、B、D项。
7.答案:C
解析:腓尼基字母演化为阿拉马字母,阿拉马字母又发展出多种字母文字,说明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C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的发展演变不能说明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字母文字,排除B项;字母文字的优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中古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可知中古西欧的封建等级制是建立在封土制基础上的,土地是维系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纽带,C项正确。权力、忠诚、军队不是维系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纽带,排除A、B、D三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96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无视教卜尼法斯八世发布的敕令,擅自更改教敕令,与教对抗,说明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D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神学束缚,禁锢人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并结合所学可知,11—12世纪,随着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增强。因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权利诉求,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市民阶层争取权利的诉求,是一种进步的现象,“浮躁落后”、“消极”说法错误,排除AC两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产生,排除B项。
11.答案:B
解析:沙皇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待辖区和普通区,镇压大贵族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举措,无法体现使俄罗斯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C项;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扩大帝国疆域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农业、农民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可知,16世纪以来奥斯曼土耳其重视经济发展,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东西方传统贸易的活跃,与“农业、农民”关系不大,排除C项;重视国内经济发展,不一定放弃对外扩张领土,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来看,阿拉伯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在此获得了广泛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A项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范围,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本仿效唐朝进行的改革。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B项正确。日本不属于西方,排除A项;646年属于公元7世纪中期,排除C项;天皇是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城邦一般都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A项正确。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排除C项;在西欧中世纪,随着新土地的开垦形成封建庄园,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印加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这引起都颇具极权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多个方面,并不仅在军事,排除A项;B项不是目的,排除B项;印加不是阿兹特克人建立的,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的马尼拉来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运送到美洲来换取金银,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经营的国家,排除ABD项。
18.答案:C
解析:罪恶的三角贸易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俘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再购进殖民地的蔗糖、烟草等返回英国。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灾难,C项正确。三角贸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项;三角贸易不是序幕,也没有促进非洲开发排除BD项。
19.答案:A
解析:《犹大之吻》中人物情绪表达的较为突出,整幅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展示了耶稣和犹大、正义和邪恶的博斗场景,虽然是宗教题材,但是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A项正确。作品无法体现出自然科学知识在绘画中的运用,排除B项;个性发展与绘画主题不符,排除C项;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不属于古典主义流派,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应该服从作为上帝的臣相的掌权柄者,并以全部畏惧和崇敬之心听命于他们,正如听命于上帝本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肯定了世俗政权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人文思潮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马丁·路德肯定世俗权力,没有涉及耶稣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世俗王权,这不能为民族国家奠定理论基础,排除C项。
2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和“理性的法庭”可知,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怀疑一切,只相信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B项正确。智者运动发生在古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形成时期,这时《圣经》还没有出现,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只是否定神性对人性的束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上帝还没有被审查,《圣经》也没有被送上理性的法庭,排除C项;宗教改革时期否定教会的权威,强调《圣经》在教徒信仰中的作用,这与题干中的“《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国王权力受到约束,故D项正确。英国等级君主制始于12世纪,议会产生于13世纪,排除A项;君主专制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国王与议会一直处于斗争之中,排除BC两项。故选D。
2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主要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并非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君权神授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三权分立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C项。
24.答案:C
解析:材料“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反映了俄国工业化的需求引发了农奴制改革,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奴制改革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排除A项;“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的问题,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依据明治维新的影响可知,通过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使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日本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符合题意。C正确;废藩置县、实行征兵制、废除土地买卖禁令都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持续发展”的说法,ABD错误。
26.答案:(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中国的分封制。(4分)
(2)维护奴隶主的统治。(3分)
(3)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古代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可能会带有一些消极的思想。(6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2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部分);图3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示意图;图4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示意图。
(2)图2反映的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根据所学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3)根据以上四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古代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带有一些消极的思想等方面分析。
27.答案:(1)状况: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2分)
原因: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维系帝国的统治;等。这些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但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了帝国危机,又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保守和封闭的心态导致其最终被历史所淘汰。(6分)
(2)措施: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4分)
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推动了日本的进步。(3分)
(3)启示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还应吸收接纳先进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前进。(4分)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1453年……君十坦丁堡陷落”概括。原因:繁荣的原因可从材料“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圣索菲亚大教堂…艺术成就的结晶”“查士丁尼”等并结合所学分析;灭亡的原因可根据材料“西征……加剧了帝国的危机”“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等概括。
(2)措施:由材料“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归纳出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由材料“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可归纳出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
影响:由材料“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进行归纳即可。
(3)结合所学从继承、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增长;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则不断增长。(6分)
共同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分)
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大量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4分)
(2)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从而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6分)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变化,可知欧洲占比增加,非洲占比下降,美洲占比先下降后增加。共同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即可。联系: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的影响回答即可。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从而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可分析出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