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老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老王》(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18: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细读本文,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这个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等等。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或者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由此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3.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理解层次较深,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学习难点 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 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2.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1984年。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者夫妇。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二、字词积累1.字音蹬(dēnɡ) 绷(bēnɡ) 捎(shāo) 惶恐(huánɡ) 凑合(còu)肿胀(zhànɡ) 荒僻(pì) 塌败(tā) 取缔(dì) 镶嵌(qiàn) 骷髅(lóu) 翳(yì) 滞笨(zhì) 愧怍(zuò) 伛(yǔ)2.词义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惶恐:惊慌害怕。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伛:弯(腰)曲(背)。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滞笨:呆滞笨拙。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愧怍:惭愧。整体感知1.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个片断的意思。四个片断:①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②回忆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③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以上三个片断略写)④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 2.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2)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3)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4)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有良心的人。5.面对老王的不幸,“我们家”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我”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6.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同情心、善心、爱心。
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 深层探究1.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特质手段。2.如何理解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3.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语言赏析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揣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3.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4.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5.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6.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样说?)“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探究写法1.典型小事中的典型形象。文章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送香油等日常小事,刻画出老王质朴、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2.至情寓于质朴的叙述之中。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教学板书 职业介绍基本情况 生理缺陷 苦居住条件 送冰 费用减半老王 拉病人 免费帮助 呼吁关怀 “我”与老王的交往 拉人送货 难以维系 善 不幸者 送油送蛋 知恩图报老王去世,“我”感到愧怍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请根据你对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的理解,揣摩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心理,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回家沉思的内心独白。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以语言品味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采用启发点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内心,来完成对本文的掌握与深层理解。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一课时的时间安排得有些紧,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有些问题挖掘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