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目标
1. 了解苏联发展的表现和局限。
2. 掌握和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掌握和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4. 了解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背景和结果。
5. 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6. 了解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重点
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 苏联的发展
(1)表现
①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 科技:爆炸了 、氢弹。
③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局限: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教材知识清单
原子弹
重工业
2. 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等。
② 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 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
收购
新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 主要内容和结果: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② 影响: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 建设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苏联
多元化
市场经济
2. 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 改革内容: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权力下放。
② 改革结果: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剧烈。
3. 剧变
(1)原因
① 内因: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实行政治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和平演变
多元化
自治
(2)表现
①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 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③ 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④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⑤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准备
(1)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 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 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
4. 结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市场经济
南斯拉夫
联邦
问题探究
一、
二、
三、
四、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
(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东欧各国的扶助。
(3)战后国际形势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 影响
(1)短期内为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
(2)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东欧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五
六、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
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
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
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 。
易错警示
1.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不是局部调整,而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联系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1. [2018·全国Ⅲ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走向高考考场
解析:A 对,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可知,该计划重视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错,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
C 错,新经济政策强调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
D 错,材料仅提到了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
能判断出国家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A
2. [2013·全国Ⅰ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B 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中国 20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同样是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答案:B
B
课堂练习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
A. 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 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 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2.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
C
3.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
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
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
济体制” ( )
A. 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 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4.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
A.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
A
D
5.早在 1949 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 年6 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 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 ( )
A.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C. 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D.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丝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
“丝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
A. 暴力革命
B. 流血冲突
C.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
D. 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