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复习课件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复习课件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6: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全球联系的
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
的演变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商品流动(海路)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殖民灾难
殖民灾难,经济开发
殖民侵略,白银入华
迅猛崛起,社会转型
疾病传播
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知识结构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全球航路的开辟
动因:
背景
过程
条件: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对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探索
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东方诱惑、商业危机、精神动力
经验积累、地理知识、技术提高、王室支持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殖民扩张:葡、西;荷、英、法
全球性流动
表现或方式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
公元1年
1500年
1600年
1800年
西方对全球的了解(公元1-1800年)
新的全球性视野
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
要点解析
▲16世纪印度洋贸易
二、印度洋贸易
要点解析
▲传统印度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以葡萄牙为主)
欧洲
中国
美洲
果阿
澳门(中)
白银
马尼拉
白银
丝.瓷.棉
丝.瓷
日本
白银
白银
生丝
生丝
丝.瓷.棉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丝.瓷
丝.瓷
中国
白银
+
太平洋贸易(以西班牙为主)
(3)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拓展提升】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局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美洲高产农作物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要点解析
要点解析
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2.世界经济格局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3.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另外,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4.人类文明格局
试卷讲评
一、选择题
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2.据记载,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道:“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一记载说明(  )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契约精神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B
C
试卷讲评
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道:“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作者意在强调(  )
A.大西洋位置的重要性 B.传统社会的终结
C.新航路开辟影响之大 D.1500年的转折意义
4.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人死去。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B.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C.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D.唯利是图是商人本性
C
C
试卷讲评
5.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由上表可知:
A.“三角贸易”直接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B.早期殖民扩张是美洲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C.中国人口增长与世界形势变化无关
D.呈现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的特点
15至19世纪人口迁移的特点:
1.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国前移;
2.非洲人因黑奴贸易被迫迁往美洲
B
试卷讲评
6.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  )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B
试卷讲评
8.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内容 变化
商品 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贸易中心 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经营方式 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商业格局 英、法、荷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商业革命
7.有史书记载:“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中战胜葡萄牙人。”由此可知(  )
A.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传统商路的控制权 B.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
C.奥斯曼帝国积极参与了新航路的开辟 D.葡萄牙完全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B
D
试卷讲评
9.16-17世纪的欧洲,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封建地主贵族不愿意看到自己因为收取固定地租日益贫困,而工商业者大发横财,他们开始适应新形势而采取一些措施。有些人抛弃了过去轻视甚至鄙视工商业的传统观念,开始从事工商业经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圈地运动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金银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
物价上升
封建地主财力地位下降
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阶级关系变化
经济结构变化
B
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了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
(2)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 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3)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试卷讲评
10.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B.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1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D
A
试卷讲评
12.马姆达尼指出,依据习俗法和地方自治政府确立起来的乡村“间接统治”既非非洲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统治模式,也非白人殖民者带来的资本主义统治模式,而就是在殖民地发明的适用于乡村统治的模式,这种统治方式造成了非洲的停滞。由此可知,马姆达尼认为( )
A.“间接统治”体现了血缘特征 B.殖民统治影响着非洲社会的发展
C.“间接统治”继承了非洲传统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非洲发展
B
试卷讲评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并一跃而成为葡萄牙与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港口。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4.美洲盛产金银;
1.环球航行的成功,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
2.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及巨额的利润刺激;
试卷讲评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由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远也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作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拉丁美洲的土地。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1.以太平洋为中心,航线自西向东,行程远及中南美洲;
2.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
3.伴有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
主要不同:
历史影响:
4.华人外迁促进了菲律宾、美洲等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1.密切了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
2.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3.促进了玉米等美洲作物在亚洲的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