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雷、蝉、压”等五个生字,会写“雷、垂”等 8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六个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瞧这个家伙是谁。
生:乌云
师:对了,黑黑的云我们就给他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乌云,原来乌和黑表示的是同样的颜色,所以我们还可以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词语就叫做乌黑,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东西很黑很黑,还可以把这个词语叠起来使用两遍。这个词语又变成了
生:乌黑乌黑。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乌黑乌黑的什么呢?
生:乌黑乌黑的头发。
师:对呀,还有谁来说,谁还见过乌黑乌黑的什么?
生:乌黑乌黑的眼睛
师:是呢眼珠不仅是乌黑乌黑的,还会发光,所以我们还可以把乌黑乌黑这个词语变成一个更有光泽的词语就叫做乌黑发亮。
师:黑最早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黑”的古体字,同学们睁大眼睛,你发现了什么?
生:下半部分是个火字。
师:那你猜猜这个黑和火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是指的乌黑乌黑的什么呢?
生:乌黑乌黑的火烧出来的烟雾。
师:你可太了不起了,我都相信你有穿越的本领了呢!现在的黑里面和古字的黑里面都藏着一个火,不过现在的人再造这个字的时候,他把两团火缩小了变成了一个扁扁的四点,那四点就是那两团火。古人说他是这样造这个字的,他说上面有三根粗烟管,火烧的越旺,上面冒出的烟就越多越黑,现在我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这三根粗烟管你能不能找到呢?
生讨论
师:第一根是点,第二根是点,第三根是竖(出示 ppt,已经标红)
师:聪明的老师乌和黑,放到了一个句子里,我要看看谁的耳朵最灵,能不能和老师说的一模一样?(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生复述、齐读。
师:那你大胆地想一想,接下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打雷下雨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雷雨》。师请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研读赏析,学乐结合。
师出示自读要求,请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是在写天在下雨。
生:第三段,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师指导三个哗字的读法。(注意标点符号,注意停顿,要稍慢一些)
学生朗读,齐读。
师:谁能让这场雨下的再急一点、再大一点?师请生读。
师:有没有人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说这场雨真的在下?
生:找到第四段
师:那么你从哪儿感受到雨下得大?
生: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人们的视线被雨给挡住了,所以雨太大了。
师:看来雨下的大小的不同往窗外望去看到的风景一定也不同,请同学们瞪大眼睛,我们一起往窗外望去,如果下的不是一场大雨,而是一场毛毛雨,你往窗外望去,谁能说一说,雨是怎样的?雨中的景物又怎么样呢?
生:往窗外望去,毛毛雨像一根一根的牛毛一样,树正用他吸管样地嘴巴喝着水呢,它的叶子更嫩了。
师:你不仅会观察,还把雨中的景物描绘的生动形象。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样子接着说,如果变成了一场暴雨,你往窗外望去又会看到什么呢?
生:往窗外望去,人啊,马路上的线条都看不清了,路面的路线都被雨水给冲破了。暴雨打在人身上,就像子弹一样,落在人的身上很疼。
师:回到课文,再去找描写天在下雨的句子。
生:第六段
师:对,虽然雨声小了,但是雨还没有停,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雨声渐渐小了,所以在读的时候也要渐渐发生变化。)
师:总结 4、5、6段都是在写天在下雨,就是雨中。(出示板书)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三自然段,然后找出这场雨的变化。
生: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渐渐的,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抓住关键词、抓住特点)书写板书。
师请学生背诵 4、5、6自然段。
师:找出越......越......除了形容雨的变化,还用来形容什么的变化。
生:是闪电和雷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教师引出电闪雷鸣这个词语)师出示两组词语,请生观察找变化。
生:字数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完整。师出示垂、压两个字,师请生单独读,齐读,并伸出手指来写,强调垂的笔画顺序。
师利用“垂”与“压”与生一起做文字游戏。(出示 ppt),接着师请生填写古诗句子,并提出花的重量很轻为什么可以把枝头压低呢?
生:因为花太多了。师请生回到课文,齐读词组满天乌云压下来,一只蜘蛛垂下来,总结概括 1-3自然段是雨前。
(出示板书)师请生找出雨前描写的景物。
(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进而再引出七八段描写的是雨后(出示板书)师出示。七、八段中两个重要词组:打开窗户、迎面扑来。师向生解释户在古代就是门的意思,引出词语千门万户第二个词语邀请小朋友与老师合作完成,充分理解迎面扑来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留下问题。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今天我们学习了雷雨的雨前与雨中分别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再用相同的方法再到雨后去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再去比较一下,有没有景物连续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写?为什么要写不同的景物呢?
四、板书设计
16.雷雨
五、教学反思
《雷雨》这篇文章,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读文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1、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2、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
3.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语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有机结合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 我先展示动画、图像,然后追问:
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 天里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 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越.....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如: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少。课堂时间安排欠妥,有拖堂现象。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