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总复习 课题 基础知识板块 节次 2-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某中学九1班在班级开展了“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主持人小深撰写了如下主持词。请你阅读文段,完成任务。 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乾卦》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diān pèi liú lí ① ,也bù qū bù náo ② ;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还是对陈旧事物的革新,无论是面对困难的态度,还是吸纳百川的气度,都充分地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融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看拼音写词语。 ① ② (2)文段中划线句子的复句类型是 ,该句子有语病,正确的修改方式是: 答案:(1)①颠沛流离 ②不屈不挠 (2)条件复句;在“都充分地展现”前面加主语“我们”或“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根据情境看拼音写汉字及修改病句,复习运用字词及语法知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本次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主题书法展,有五位同学用不同的书法字体书写了“自强不息”四个字。请你判断他们各自是什么字体,并根据字体演变的历史顺序为五幅作品排列展览顺序。 A B C D E 字体:A( )B( )C( ) D( )E( ) 顺序: 答案:A隶书、B草书、C楷书、D小篆、E行书 顺序:D-A-B-E-C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五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并排序,了解书法字体及演变知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活动中,同学们想为班级墙壁布置自强不息的人物画像,并进行了一番讨论。请你以班长的身份补充讨论规则,并加入同学们的讨论。 讨论规则: 发言观点要明确,无论赞成或反对他人意见,都要表述清楚。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答案: 规则:(3)就事论事,文明表达。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4)尊重发言的完整性,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你:各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再打开些?除了作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有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也是具有自强不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为讨论活动制定规则并参与讨论,练习运用口语交际讨论的相关知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现代诗歌也要注意节奏和韵律,使诗歌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请用“△”为下面诗歌《深圳的我》标注韵脚,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续写两句。(可押韵也可不押)。 深圳的我 我是路丛中的一朵勒杜鹃, 为鹏城的冬春绽开紫红的心愿; 我是深圳湾上空的一只飞鸟, 在浪花的肩头翱翔盘旋; 我是夜幕下街边的一盏灯啊, ; 我是 , ; 答案示例:韵脚:鹃、愿、旋 照亮每一位赶路人心底的诗篇 义工手中耀眼的红旗 守护着稚嫩笑脸的童真与安全 设计意图: 训练通过标注韵脚、想象情境续写诗歌的方式,感受诗歌音韵美,锻炼诗歌创作能力。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群仁人志士经历仕途的坎坷、理想的破灭却造就了文学的高峰,他们被称为“贬谪文人”,而他们的作品被称为“贬谪文学”,他们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请你根据下表提示,完成诗句填写。 作者及作品诗文精神情感范仲淹《岳阳楼记》(1) , (2) , 忘怀得失 先忧后乐欧阳修《醉翁亭记》(3)醉翁之意不在酒, (4) , ,太守也。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 , 豁达乐观 与友共勉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6) , 溯古思今 自怜咏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 坦陈心志 忠君弥坚
答案: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在乎山水之间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文专题梳理、理解性默写,感受古诗文中的精神内涵及文人风骨。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表达了对胞弟的劝慰。 答案:D。最后一句不是对胞弟的劝慰,而是对胞弟的思念以及对天下承受分离之苦的人的祝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古诗赏析中的选项,掌握诗歌的内涵及情感。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单元名称 总复习 课题 基础知识板块 节次 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本学期,学校开展“我们的初中生活”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根据情境完成下面题目。 缕缕轻烟杳无声息地升起, A ;渺渺碧波湖中荡漾, B ;片片稻浪随风翻滚, C 。花开花落,岁月如歌。回首逝去的三载时光,因为心中一份感知,我们qiǎo rán ① 前行在一起,有火热的理想,惊人的智慧;用我们独特的舞步留下一串串岁月的痕迹,留下xǔ xǔ rú shēng ② 的故事。故事总伴随着旋律响起,我们在过往的岁月失去一个自我,也找回一个自我。纯真、灿烂的笑总在无声的夜晚响起。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① ② (2)结合文段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进文段空格中。 醇香醉人 幽深迷离 波光粼粼 A B C 答案: ①悄然 ②栩栩如生 A幽深迷离 B波光粼粼 C醇香醉人 设计意图:通过根据情境看拼音写汉字及词语对应,复习运用字词。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划横线句子的主干是“笑响起”。 “花开花落”“岁月如歌”两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与偏正短语。 文段中加点词“总”是一个表频率的副词。 划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并列复句。 答案:B “岁月如歌”是主谓短语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选项中关于文段的分析,复习语法知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3.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针对“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长?”展开了辩论赛。其中正方辩手认为“顺境更有利于成长”,而反方辩手则认为“逆境更有利于成长”。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加入辩论,并写下你的辩词。 我的观点是: 我的理由是: 答案: 示例一:我的观点是“顺境更利于成长”。古往今来人们大多认为逆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磨砺人的品格,促进人的成长成才。但其实逆境往往为人的前进道路制造了太多的障碍,让人更易失败。试想如果司马迁没有经历宫刑,而是身处顺境,担任太史令,有博览群书、搜集史料的更佳条件,他也许会写出比《史记》更伟大的史书作品。因此,顺境更利于人的成长。 示例二:我的观点是“逆境更利于成长”。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人的生活环境过于安逸顺遂时,人往往会滋生怠惰惫懒的心理,进而失去斗志和进取心。典型的例子如温水煮青蛙。青蛙在温水中感觉不到威胁,因而放弃挣扎,但时间久了就会丧命其中。可见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在辩论中展示观点及阐述理由,由此锻炼口语交际辩论相关表达。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老师请大家回顾自己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并写一段语文学习心得。小深针对诗歌学习的话题,写了如下一段话。老师看后认为还不够具体,请你帮小深扩写这段话,让内容更充实。200字左右。 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扩写: 答案示例: 诗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还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鲜明代表。 唐诗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诉思念;宋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大雁表思;现代诗歌有“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以青荇示离别。在这些跨越年代的不同诗歌当中,相同的是暗含在意象里的充沛情感。 诗歌是十分注重语言凝练的一种文体,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诗中,简短的定语与“我”之间的搭配,便撑起了舒婷心中所有的激昂。这一特点还着重体现在动词的应用上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詖”,就比“推”更能体现诗中以动衬静的特点。在字词上不断推敲,就能体会到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再说,古人创作古诗词,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咏出来的,他们十分注重音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读起来抑扬顿挫,缠绵哀婉,将李清照情绪上的失落、低沉,甚至哽咽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诗歌的这三个鲜明特点,使得诗歌与别的文体区分开来,具有鲜明的个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有文学赏析文段进行扩写,练习扩写能力。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自古以来中国的士子以修身齐家、安邦定国为己任,大多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怀。这样的情怀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流传千古。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诗句填空。 作家及作品诗文情感孟子《鱼我所欲也》(1) ,万钟于我何加焉?坚守道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以中有足乐者, 安贫乐道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 , ,又何妨!壮志不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了却君王天下事, 为国立功秋瑾《满江红》(5) , , , 。不让须眉文天祥《南安军》(6) , 。宁死不屈
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4)赢得得生前身后名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6)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文专题梳理、理解性默写,感受古诗文中的精神内涵及文人风骨。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近现代〕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出了京城秋景的美丽明亮,表现词人对秋季风光的赞美与喜爱。 作者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答案:B。开头六句描写作者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这六句明写秋景,暗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古诗赏析中的选项,掌握诗歌的内涵及情感。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