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1-30 20: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今天看来,拉马克进化学说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生物不是由神创造的 B.生物是进化的
C.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 )
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进化
3.下列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评价正确的是( )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加以说明
B.过分重视种群的进化价值,而忽视了个体进化价值
C.不能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现象和原因
D.不能解释生物界的渐变和突变现象
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基因 D.肽链结构
5.当“康泰克”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6.自然选择作用,主要有利于( )
A.生物个体进化 B.幼子个体进化 C.生物物种进化 D.生物细胞进化
7.某人随机从果蝇种群抽测200只果蝇得,灰身(AA)的70只,灰身(Aa)为120只,黑身(aa)为10只,请问A与a的基因频率是 ( )
A.95%和5% B.35%和65% C.65%和35% D.60%和40%
8.隔离的本质是(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10.现代进代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11.为了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以前人们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这一观点,并指导甲地渔民用于实践。可是后来甲地渔民发现在甲地的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越来越小。对于上述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为( )
A.自然选择使甲地的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变小了
B.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甲地鱼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向小的方向改变所致
C.甲地渔民的捕鱼能力降低所致
D.由于鱼的食物减少,甲地的鱼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长不大
12.下列关于加拉伯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地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
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地雀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
13.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 )
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
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总在不断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产生,就不可能发生基因交流
C.自然选择通过对个体表型的选择而改变着种群的基因库
D.对所有物种而言,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15.由于一种真菌传染而使某森林所有树干的颜色变成灰白色。多年以后,不同颜色的蛾类增长率最可能的结果是( )
16.在进化过程中,新的性状的出现是因为( )
A.具有其他作用的基因点突变的积累 B.一个基因复制(重复)和来自该复制点上突变的积累
C.普通基因的突变 D.基因型对有利的表现型的积累
17.2001年2月,国际水产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水产养殖》(Aquaculcture)向世界披露;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与湘东渔场协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将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主要意义是( )
A.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B.避免出现新物种
C.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D.保护物种多样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D.人类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19.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B.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
C.农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 D.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
20.生物进化论中的“中性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不同的是( )
A.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无关 B.进化与遗传无关
C.生物进化是种群在进化 D.多数突变不是中性的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21.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B.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2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突变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一定方向改变
23.生殖隔离包括( )
A.不能交配 B.交配成功
C.交配的杂交后代不能再生育 D.杂交后代的胚胎早期死亡
24.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以下几点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过程 D.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25.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包括( )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
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中在捕食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45分)
26.(11分)简要回答色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1)生物多样性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早的生物出现在地球的 ,大约4亿年前,最早出现的原始的陆生植物是 ,随后是陆生的 ,当前地球上优势的植物是 ,优势的动物是 ,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多样的根本原因是 。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 。
(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 、 、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7.(7分)对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4种“达尔文地雀”的多样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1)达尔文认为14种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的祖先在个体之间的大小、喙形、栖息场所和食性存在着差异,这表明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变异是 的基础,自然界从各个方面对生物进行了 ,其中具有 的个体,得到积累和加强; 是通过 来实现的,于是,通过长期的发展便成为许多新种。
(2)现代进化论则认为,14种地雀原先同属一个物种。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不同的 ,导致不同种群的 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 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 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这种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 式过程,是经过长期的 隔离而达到 隔离的结果。
28.(10分)对人类一个群体的MN血型(控制MN血型的等位基因用LM和LN表示)进行调查,统计了100个个体,其中M血型(基因型是LMLM)有30个,MN血型(基因型是LMLN)有60个,N血型(基因型是LNLN)有10个。该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及其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LMLM
LMLN
LNLN
总数
个体数
30
60
10
100
基因型频率
基因数
LM
30×2=60
60×1=60
0
LN
0
60×1=60
10×2=20
基因频率
LM
LN
(1)请完成以上表格。
(2)在基因频率不变的情况下,预测一个有10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和一个由100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中,M、MN、N 3种血型人数的变化趋势是: 。
(3)在基因型频率不变的情况下,预测一个有10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和一个由100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中,LM和LN两种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4)具备哪些条件,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5)假设在某个地区,N血型的个体死亡率较高,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9.(8分)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2)甲岛上的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 。
30.(9分)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第七章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B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A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4.A 自然选择不能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只能作用于该段特定DNA分子所控制的某种特定的性状,即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5.C 药物疗效的降低是因为感冒病毒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选择地保留了下来。
6.C 物种是生物的进化单位,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生存能力弱的个体,使物种的优势个体得以保存和发展,因而对物种的进化有利。
7.C A 的基因频率为:(70×2+120)/(200×2)×100%=65%。
8.C 隔离阻止了基因之间的自由交流。
9.B 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的基因库之间的差异;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群体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10.C 现代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研究单位的,并对进化的本质作了本质的阐述。
11.B “抓大鱼放小鱼”的捕捞观点,选择性地让鱼向小个体方向进化。
12.C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13.C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仅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14.B 只有生殖隔离的产生,才不可能发生基因交流。
15.D 棕色种群不适应生存斗争,数量大幅度减少。
16.B 由于基因突变和遗传的不断积累,才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17.D 四倍体鱼类种群属于新物种,不直接使用主要是为了保护其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
18.A 共同进化指的是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不都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新物种的形成,还包括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肆意地破坏环境,会严重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19.A 生存环境的任意破坏造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20.A 生物进化论中的“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二、多选题
21.BC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才形成生殖隔离。
22.ACD 突变率与基因频率大小无关,与诱变的因素有关。
23.ABCD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4.ABC 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选择有利的变异,淘汰不利的变异。
25.ACD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三、非选择题
26.(每空1分,共11分)
(1)海洋中 蕨类 原始两栖类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哺乳类和鸟类
(2)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上的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环境
(3)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7.(每空0.5分,共7分)
(1)不定向 自然选择 选择 有利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2)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 渐变 地理 生殖
28.(1)(4分)
基因型
LMLM
LMLN
LNLN
总数
个体数
基因型频率
0.3
0.6
0.1
1
基因数
LM
200
LN
基因频率
LM
0.6
1
LN
0.4
(2)3种血型的人比例不变(1分)
(3)基因频率不变(1分)
(4)群体数量较大,自然选择没有对该性状发生作用,雌雄个体能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2分)
(5)LN的基因频率会下降。自然选择会改变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2分)
29.(每空2分,共8分)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他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累积形成了生殖隔离
30.(1)基因库 64% 32%(每空1分,共3分)
(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2分)
(3)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2分)
(4)没有产生新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