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5单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5单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07 20:45:01

文档简介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1课时 面 积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教材第61~6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的意义。
难点: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
课件PPT、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同学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学习新课
1.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的教材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教材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1。
教师说明: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明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量一量。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的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说明: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标准不同,必须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测。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字典侧面的面积比较小。
2.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15 16 27
四、课堂小结
什么是面积?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
板书设计
面 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国旗的表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2.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3.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利用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从长方形中减去一个小长方形(如图),剩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都减少了吗?
分析:从长方形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剩余图形的表面和原来相比变小了,即面积减少了。如果把剩余图形上的部分线段按箭头所示方向进行平移,就可以发现剩余图形的周长没有减少,与原图形的周长相等(如下图)。
解答:剩余图形的面积减少了,周长没有减少。
解法归纳:从一个图形中剪掉一部分,面积一定会减少,但周长不一定会减少。
相关知识阅读
面积的由来
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1次,洪水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水退了,人们要重新划出田地的界限,就必须丈量和计算田地大小,因而逐步就有了面积的概念。在数学上是这样来研究面积问题的:首先规定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并将其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用这样所谓的单位正方形来度量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较为简单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很容易得到的,利用割补法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问题,进而又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因而多边形的面积就能够转化为若干三角形的面积。
第2课时 面积单位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难点: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表示常见物体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知道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二、学习新课
1.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
(1)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1cm2)读作:1平方厘米。
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活实例: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2)1平方分米(1dm2)读作:1平方分米。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小。
生活实例: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粉笔盒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认识平方米。
(1)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2)1平方米(1m2)读作:1平方米。
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
第1题:略
第2题:8平方厘米
第3题:略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5-8题。
第5题:米平方厘米厘米平方分米分米平方米
第6题:面积都是4平方厘米,周长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8厘米、10厘米。
第7题:(画图略)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一直到长与宽相等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第8题:5平方厘米 4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1cm2)    读作: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dm2)    读作:1平方分米
1平方米(1m2)    读作:1平方米
教学反思
1.学生的空间观念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
2.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作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为1平方厘米)
分析:因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两个半格也是1平方厘米,数一数阴影部分由多少个小方格组成,就是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解答:①4+6÷2=7(平方厘米)
②6×1=6(平方厘米)
③5+2÷2=6(平方厘米)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常用面积单位要牢记,最大就是平方米。
如果遇到小物体,平方厘米计面积,
不大不小怎么办,平方分米放后边。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估算能力,能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
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摆一摆、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得每一个都用单位面积来摆一摆,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单位面积,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二、学习新课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说明: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公式推导。
①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说明:学生会发现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共摆3个5,面积是3乘5等于15,正好是“长×宽”的结果。
②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每排摆几个(长) 6
有几排(宽) 2
个数 12
面积 12
③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学生们会发现每排的个数正好是长方形的长,排数正好是长方形的宽,每排的个数乘排数是总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长×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同时根据拼摆过程,学生们自然会发现,用“长×宽”求面积适合所有的长方形。
(3)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要求:学生在拼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引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计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5)
(1)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长方形的面积。
(2)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68~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
第1题:9×4=36(平方厘米)
5×5=25(平方厘米)
7×2=14(平方厘米)
第2题:28×15=420(平方米)
420÷2=210(平方米)
第3题:14×9=126(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例5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测量面积→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从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分析:从这张纸上剪下的最大正方形应该是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如图所示,剩下部分应该是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求出周长,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
解答:8-6=2(厘米)
周长:(6+2)×2=16(厘米)
面积:6×2=12(平方厘米)
答:剩下部分是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6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面积计算很简单,
弄清公式是关键,
以长方形为基础,
长宽相乘即面积。
邻边相等正方形,
边长相乘就可以。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71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每四人为一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换算,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换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例6。
(1)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并进行汇报。
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大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②用直尺量大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③因为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3)让学生观察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说明:1平方分米的面积和100平方厘米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明确: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1=1(平方米),1米=10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就是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志牌和问题。
(1)观察情境,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条件:这块交通标志牌是正方形的,边长是80厘米。
②问题:求这块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③可以直接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列式为80×80=6400(平方厘米)。
(2)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①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②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
第1题:800 500 3
第2题:20×4=80(平方米)
80平方米=8000平方分米
2.完成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2题。
第1题:200 900 4 10
第2题: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1.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与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有何区别?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6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例7 80×80=6400(平方厘米)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现实生活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当小面积单位不适合描述操场、学校甚至更大的面积的时候,又使学生理解需要引入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创设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得面积单位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平方千米时,也有了想象的依据。
3.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从而理解了面积单位的含义。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 在一个边长为5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碎石路。碎石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方法一)如图1所示,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碎石路的面积。大正方形的边长是5+1+1=7(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
(方法二)如图2所示,花坛四周的碎石路的四个角不重复计算,可以分割成四个宽是1米、长是5+1=6(米)的长方形。
图1
图2
解答:(方法一)5+1+1=7(米)
7×7=49(平方米)
5×5=25(平方米)
49-25=24(平方米)
(方法二)5+1=6(米)
6×1×4=24(平方米)
答:碎石路的面积是24平方米。
相关知识阅读
亩的来历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的文献中,“亩”往往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0.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07市亩。
对还原出来的夏、商井田模型加以分解,就不难看出“亩”其实是夏、商时代农户在井田所耕种土地规划的状态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其实,“亩”字的繁体字为“畝”,其中“亩”部表形,“久”部是对“亩”当时的实际存在状态或者结构的进一步解释。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农户耕作的具体的土地规划形状,就不难明白古人为什么用“亩”当作土地面积的单位了。
亩是中国市制的土地面积单位,1亩等于60平方丈,大约666.67平方米。15亩等于1公顷。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72页例8)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解题的策略不同,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一般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复习面积单位的换算。
60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
二、学习新课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例8。
(1)分析题意。
明确: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2)解答过程。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3)检验。
9×200=1800(平方分米)
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3×2=6(平方米)
6平方米=600平方分米
600÷4=150(块)
2.完成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4题。
90×6=540(平方米)
540平方米=54000平方分米
54000÷4=13500(块)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8 方法一:6×3=18(平方米)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60÷3=20(块)
3×3=9(平方分米) 30÷3=10(块)
1800÷9=20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学反思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 一个长方形,如果它的长不变,宽增加4米,面积就增加36平方米,这时正好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如图),原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方法一)先根据增加部分的面积求出增加部分的长,增加部分的长就是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最后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增加部分的面积即可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先求出增加部分的长,增加部分的长即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原长方形的长,再用正方形的边长减去4米求出原长方形的宽,最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
解答:(方法一)36÷4=9(米)
9×9-36=45(平方米)
(方法二)36÷4=9(米)
9×(9-4)=45(平方米)
答:原长方形的面积是45平方米。
相关知识阅读
小欧拉智改羊圈
小欧拉家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子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 15米,共需要110米的篱笆。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 10米长的材料;要是把宽减少5米,400平方米的羊圈又不够用。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只要把羊圈改成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这样100米长的篱笆就够了,面积变为625平方米,比计划的还要大一些。父亲听了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第5单元 面 积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1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课时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课时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观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