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7 17: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历史人物是
A.杨广 B.杨坚 C.杨勇 D.李渊
2.(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读通鉴论》说:“①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①处应填写
A.汉
B.隋
C.唐
D.宋
3.(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隋炀帝大业三年“遣羽骑尉朱宽使于流求国”,流求即现在的
A.日本 B.香港 C.印度 D.台湾
4.(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的“河”指的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大运河
5.(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6.(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歌《汴河怀古》。该诗中提及的“此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余杭
C.江都
D.洛阳
7.(2021·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中)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是在(  )年。
A.公元581年 B.公元589年 C.公元605年 D.公元618年
8.(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9.(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2021·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想到都城参加科举考试。若走水路从余杭出发,你将会经过运河的中心_____,然后向西到达都城长安。
A.洛阳 B.涿郡 C.江都 D.淮河
1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有人这佯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南北端点是
A.余杭、洛阳
B.涿郡、洛阳
C.余杭、涿郡
D.洛阳、长安
12.(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下表所列内容为《隋炀帝纪事(部分)》,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A.616年 B.617年 C.618年 D.619年
13.(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14.(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15.(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国家统一 B.发展生产 C.开凿运河 D.加强中央集权
16.(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17.(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
①南北重归统一 ②设置了西域都护 ③开通了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2021·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中)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隋朝
A.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横征暴敛无度 D.中外贸易频繁
20.(2021·河北·七年级期中)《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此项工程”是指(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赵州桥 D.明长城
21.(2021·河北邢台·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22.(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朝诗人皮日休这首《汴河怀古》评价的是
A.秦朝开凿灵渠 B.西汉开通丝绸之路
C.隋朝开凿大运河 D.唐朝鉴真东渡日本
23.(2021·河北·衡水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期中)隋朝时有一位商人通过运河由南往北运输货物,他从今天的杭州出发,坐船去洛阳,那么他依次经历了哪几段运河(  )
A.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24.(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上述材料没有提及大运河开通的
A.条件 B.目的 C.地位 D.作用
25.(2021·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中)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
D.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26.(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应该出现的内容是
A.贞观之治 B.鉴真东渡 C.开元盛世 D.大运河的开凿
27.(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原因多样,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残暴统治 C.法律严酷 D.宦官专权
28.(2021·河北唐山·七年级期中)王朝兴衰是中国古代轮番上演的历史大剧,隋朝的统治无疑是其中精彩的一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588年,隋军南下向陈发起全线进攻,隋军宣称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得到人民的支持。
材料二:隋统一后,鼓励垦荒,减免赋税,还完善创新了许多重要制度。
材料三:大运河的开凿,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军能够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材料二中的“重要制度”。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开凿大运河的政治意图是什么?
(4)给以上材料和问题拟定一个研究主题。
29.(2021·河北廊坊·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这位诗人说的是哪条河?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的目的?
(2)一位商人通过此河从洛阳运送一批牡丹花到余杭,需要经过哪几段?
(3)◇“水殿龙舟事”指的是什么事件?反映了他怎样的生活作风?
(4)你能客观地评价一下这条河吗?
30.(2021·河北·隆化县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什么?作者对大运河持什么态度?
(2)“隋亡”是因为开凿“此河”吗?你认为隋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请你写出示意图中ABC的地名。
A ;B ;C 。
(4)根据材料二,说出“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B正确;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A错误;杨勇是隋文帝的长子,未登帝位。C错误;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D错误。综上故选B。
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虽然短命而亡,但是隋的统一和建设为此后唐朝的二百余年的安定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
根据所学,台湾在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开辟的,ABC不是隋朝开辟的,排除。故选D。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为便于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开凿了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因此大运河最北边的一段是永济渠,故选A。
6.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此诗反映的是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故D符合题意;涿郡、余杭、江都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故B符合题意;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故A不合题意;公元605年大运河开凿,故C不合题意;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8.C
【解析】
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故选C。
9.A
【解析】
依据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和所学可知,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大军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使中国重归于统一,A正确;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此时已经是公元7世纪,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之后的唐朝统治者,BCD排除。故选A。
10.A
【解析】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A项正确;涿郡是隋朝大运河的北端点,排除B项;江都不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排除C项;淮河是隋朝大运河沟通的水系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隋朝灭亡,所以材料中的空白处应填入618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
13.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他在位期间成功在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隋文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杨坚就是隋文帝。故选C。
14.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隋文帝统一全国,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发展”是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和统治效果,与题干“混南北为一区”不符,排除AB项;开通大运河是在隋炀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他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开凿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6.D
【解析】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1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包括:南北重归统一,①符合题意;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②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③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的是秦始皇统治时期,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选C。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选项B与隋炀帝无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与隋炀帝有关。故选B。
19.B
【解析】
根据材料“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可得出,含嘉仓储藏的大量粮食反映出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粮食的情况,不能体现统治十分残暴和横征暴敛无度,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
20.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隋炀帝”“此项工程耗资巨大”“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可知,这里所说的是隋朝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B符合题意;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A不符合题意;赵州桥是隋朝李春主持修建,与题干“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不符,C不符合题意;明长城与题干“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A
【解析】
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而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开凿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结束了分裂局面”,大运河开凿之前,隋文帝时期已经结束了分裂局面,排除D项。
22.C
【解析】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至今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巡游江都,功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C符合题意;ABD项诗句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
2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四段。从涿郡到洛阳这段称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称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称邗沟,从江都到余杭称江南河。余杭是今天的杭州。从今天的杭州出发,坐船去洛阳需要依次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从杭州出发,首先经过江南河,由此可以排除ABD三个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24.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可知是大运河开凿的条件,排除A项;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大运河的地位,排除C项;根据材料“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可知大运河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但他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所以与隋炀帝无关的是C,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隋炀帝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6.D
【解析】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唐朝的史实,与隋朝无关,排除。故选D。
27.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繁盛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所以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残暴统治,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8.(1)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得到人民的支持。
(2)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
(3)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4)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军宣称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得到人民的支持。”的信息可知,隋军能够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隋军不冒犯百姓,得到人民的支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
(3)依据材料三“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信息可知,开凿大运河的政治意图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4)依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可知,材料问题反映的主题是隋朝的发展。
29.(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乘龙舟巡游。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4)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是加重了人民负担。
【解析】
(1)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通大运河,但是从大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因此这位诗人说的是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开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南北往南,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一位商人通过此河从洛阳运送一批牡丹花到余杭,需要经过的河段有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殿龙舟事”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然后乘坐如宫殿般的龙船沿运河多次南巡下江南的事件。 “水殿龙舟事”反映了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0.(1)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肯定。
(2)不是;隋的暴政。
(3)A涿郡;B洛阳;C余杭。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或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解析】
(1)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此河”指隋朝大运河;作者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亡”不是因为开凿“此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的暴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南北运输,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所以示意图中ABC的地名是A涿郡;B洛阳;C余杭。
(4)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答案第1页,共2页